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跹跹的意思、跹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跹跹的解釋

亦作“蹮蹮”。1.舞貌。 晉 左思 《蜀都賦》:“紆長袖而屢舞,翩躚躚以裔裔。”一本作“僊僊”。 晉 葛洪 《抱樸子·酒誡》:“於是口湧鼻溢,濡首及亂;屢儛蹮蹮,舍其坐遷;載號載呶,如沸如羹。” 宋 葉適 《哭鄭文》詩之三:“後生無復見,媚學謾蹮蹮。” 清 鈕琇 《觚賸續編·狨》:“白晝大都,聚人索錢,操刀學割,屢舞躚躚。”

(2).猶蹒跚。 宋 王令 《謝客》詩之二:“蹮蹮出何為?奄奄歸就卧。不知身所謀,徒與俗相和。”

(3).相得貌。 唐 柳宗元 《問答》:“ 堯 舜 之修兮, 禹 益 之憂兮,能者任而愚者休兮。蹮蹮蓬藋,樂吾囚兮。” 韓醇 注:“蹮蹮,相得貌。”一本作“ 躚躚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關于“跹跹”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1. 舞貌:形容輕盈舞動的姿态。

    • 例:晉代左思《蜀都賦》中“纡長袖而屢舞,翩跹跹以裔裔”,描繪長袖舞動的優美場景。
    • 唐代柳宗元《問答》用“蹮蹮蓬藋”表現與自然相得的靈動感。
  2. 蹒跚:表示腳步不穩、緩慢行走的狀态。

    • 例:宋代王令《謝客》詩“蹮蹮出何為?奄奄歸就卧”,描寫疲憊蹒跚的歸家情景。
  3. 相得貌:指事物或人之間和諧相融的狀态。

    • 多用于古文中,如“蹮蹮蓬藋”既形容舞姿,也暗喻與自然的契合。

讀音與字形


用法與文學意象


常見誤讀提示

部分人可能混淆“跹跹”與“蹁跹”的讀音,需注意前者讀xiān xiān,後者讀piān xiān。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現代引申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語文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跹跹

跹跹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舞蹈或者行走的輕盈、活潑的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跹跹的拆分部首是足,表示與腳有關;共有10畫。

來源

跹跹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漢書·馬援傳》,原意是指馬援和他的步兵行軍的姿勢。“跹跹欲飛”一句形容軍隊行進的生動形象,後來擴展為形容舞蹈或者行走的輕盈的樣子。

繁體

繁體字為「躚躚」。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中,跹跹的字形和現代稍有不同,使用「蹇」字作為旁邊邊旁,表示行走的樣子。具體寫法為「踐踐」。

例句

1. 她跳舞的時候,跹跹如飛,優美動人。

2. 他邁着輕快的步伐,跹跹前行。

組詞

跹跹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語:

- 輕盈跹跹

- 活潑跹跹

- 翩翩跹跹

近義詞

跹跹的近義詞包括:輕盈、翩翩、飄逸、靈巧。

反義詞

跹跹的反義詞包括:笨拙、沉重、遲緩、呆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