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代西方部落名。《後漢書·西羌傳》:“及子 季歷 ,遂伐 西落鬼戎 。” 李賢 注引《竹書紀年》:“ 武乙 三十五年, 周王季 伐 西落鬼戎 ,俘二十 翟 王。”
“西落鬼戎”是一個曆史名詞,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定義
“西落鬼戎”指周代(約前11世紀-前256年)位于西方的一個部落名稱,屬于西戎的一支。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西羌傳》和《竹書紀年》,是中原王朝對西部遊牧部族的稱呼。
曆史背景
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商王武乙三十五年(約公元前12世紀),周國君主季曆曾率軍征伐西落鬼戎,俘獲其首領二十餘人。這場戰役鞏固了周國在商朝西部的勢力,也反映了當時中原與西部部族的沖突。
族屬考辨
西戎在周代泛指西部非華夏族群,包含多個部落(如犬戎、義渠等)。周人與西戎長期既有戰争也有融合,如秦人先祖便負責為周王室抵禦西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西羌傳》《竹書紀年》等原始文獻。
《西落鬼戎》是一個漢字詞組,意思指的是西南邊疆地區的侵略者或敵人。此詞一般用來形容那些來自西南邊疆地區的外族侵略者。
《西落鬼戎》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鬼”字的“鬼”部,部首筆畫為6畫。
《西落鬼戎》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中國對西南邊疆地區有外族民族入侵的曆史記錄,而這個詞就是形容這些西南邊疆的敵人。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多次出現,如《史記》、《漢書》等。
《西落鬼戎》的繁體字為「西落鬼戎」。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西落鬼戎」這個詞的字形與現代基本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1. 史書中記載,漢朝時期,西北邊疆經常遭受來自西落鬼戎的襲擾。
2. 曆史上,中國抵禦了多次來自西落鬼戎的入侵。
- 西邊疆 - 落後 - 鬼神 - 戎馬
- 西南蠻夷 - 西陲異族 - 邊疆敵人
和《西落鬼戎》相對的反義詞是“同胞”或“同族”,這兩個詞表示的是與自己同屬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