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殘馀的暑氣。 唐 沉佺期 《酬蘇員外味道夏晚寓直省中見贈》詩:“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 唐 白居易 《曲江早秋》詩:“早涼晴後至,殘暑暝來散。” 宋 陸遊 《風雨》詩:“殘暑時當盡,清風勢自回。”亦指夏末時節。 宋 範成大 《西樓秋晚》詩:“殘暑已隨梁燕去,小春應為海棠來。”
“殘暑”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詞義
殘餘的暑氣
指夏末未完全消散的炎熱天氣,常見于描述季節交替時的氣候特征。例如白居易《曲江早秋》中“早涼晴後至,殘暑暝來散”,陸遊《風雨》中“殘暑時當盡,清風勢自回”。
時間指向
可代指“暮夏”或“夏末時節”,如範成大《西樓秋晚》中“殘暑已隨梁燕去,小春應為海棠來”。
二、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詩詞、散文等文學創作,或日常口語中形容秋季前的短暫酷熱。例如唐代沈佺期詩句“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既描繪氣候,又暗含季節更疊的意境。
補充說明
日本文化中也有“殘暑問候”的習俗,指立秋後仍持續寄送暑期的問候信件或明信片。
殘暑(cán shǔ)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夏天最後的一段時期,也就是夏末的時候。這個詞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第一個部首是毛字頭(毛豆),第二個部首是日字旁(曬)。殘暑的筆畫總共有八畫,其中殘字有四畫,而暑字有四畫。
殘暑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在《詩經·齊風·葛生》一篇中提到:“殘夜有風暑,室女貞不終。”這裡的“暑”指的就是夏天的炎熱。後來,人們根據夏末的溫度變化,将這個時期稱為“殘暑”。
在繁體字中,殘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而暑字的寫法稍有區别。在繁體字中,暑字的上部是由兩個日字旁組成,下部則是一個從心字旁演化而來的部首,其總體形狀較為複雜。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殘字原為“斬”字,其中的豆字旁曾寫成冫字旁,并沒有保留下來。而暑字在古代也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其中一種形近于“扇”,上部是日字旁,下部用了與現代不同的部首。
以下是一些使用“殘暑”這個詞語的例句:
與“殘暑”相關的組詞有:殘炎、殘夏、殘熱。它們都表示夏末時期或夏天結束的意思。
與“殘暑”類似意思的詞語有:末夏、盛夏尾聲、暑去涼來。
與“殘暑”相反意思的詞語有:初秋、涼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