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令箭的意思、令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令箭的解釋

(1) [arrow-shaped token of authority used in the army in ancient Chinese army]∶古時軍中傳令用的小旗,竿上加箭頭

(2) [instructions]∶上司的指示

詳細解釋

(1).也叫令旗。舊時軍中發令所用的小旗,杆頭加箭镞,故稱。 清 李漁 《巧團圓·全節》:“﹝末持令箭上﹞小小一枝箭,發出如雷電,陵谷轉滄桑,世界須臾變。”《花月痕》第四二回:“ 謖如 把酒臨風,正在揚揚得意,忽然大營來了令箭,大加申飭,不準輕動。”

(2).引申為號令。 浩然 《豔陽天》第三卷第一三一章:“那會兒,隻要 馬之悅 有一個令箭暗暗傳下來,在溝北邊一隊裡,起碼得有多一半人無條件地響應,指到哪兒,幹到哪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令箭是中國古代軍事與行政體系中具有特殊功能的信物,其核心含義指代權威命令的傳遞工具。據《漢語大詞典》釋義,令箭是"古代軍隊中發令所用的小旗,杆頭加箭镞,由主将籤發,用以傳令"(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版)。這種器物最早可追溯至漢代虎符制度,至明清時期發展為竹木材質的箭形令牌,镌刻有篆體"令"字及編號,成為軍令傳達的法定憑據。

在行政實踐中,令箭被賦予嚴格的等級象征。《清史稿·職官志》記載,一品官員使用鎏金銅箭,七品以下配發素木箭,不同材質對應不同調兵權限(來源:《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其形制演變反映着古代軍事制度的發展,據《中國古代軍事制度研究》考證,明代戚繼光抗倭時設計的"五色令箭"已形成完善的指揮系統,通過赤、黑、青、白、黃五色區分作戰指令類别。

作為文化符號,令箭在戲曲藝術中衍生出新的内涵。京劇道具中的令箭長度縮至30厘米,雉雞翎裝飾取代實用箭镞,這種藝術化改造使令箭成為權力美學的典型載體(來源:《中國戲曲文物志》)。現代漢語中,"令箭"常與"雞毛"構成"拿着雞毛當令箭"的俗語,比喻假借權威發號施令的現象,該用法最早見于老舍《四世同堂》對市井文化的描寫。

網絡擴展解釋

“令箭”是古代軍事和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符號,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令箭是古代軍隊傳遞命令的憑證工具,主體為小旗樣式,旗杆頂端加裝箭頭形金屬部件,整體形似箭矢,故得名。在非軍事語境中,也可引申為上級的權威指示(如“手持令箭辦事”)。

二、結構與材質

三、主要用途

  1. 軍事傳令:作為古代軍隊指揮系統的核心工具,持令箭者代表主帥權威,用于調兵、傳令等關鍵行動(《薛仁貴征遼事略》提及相關場景)。
  2. 文化延伸:宗教儀式或民間傳說中,常被賦予超自然色彩,如鬼神軍隊使用令箭發號施令。

四、相關概念辨析

擴展閱讀建議
可通過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進一步了解該詞古今用法差異及文獻例證。

别人正在浏覽...

罷短拜命班台薄落跛鼈部發不情之請財運層層疊疊長尾先生成性車注從仕寸産蕃植賦畀婦德貴本家黑白月紅飛鼠黃金時代歡谑化生會宴火口湖江讴脊觳謹微揪出看不慣伉偶恐愒曠工曠年跨制蘆丁南食拈花微笑槃郁佩纕牽腸萦心琦善熱中人汝器山左少焉蛇蜒首陁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之所惡隨寓而安談年脫白挂緑外繇委賮物估象白響墳下驷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