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rrow-shaped token of authority used in the army in ancient Chinese army]∶古時軍中傳令用的小旗,竿上加箭頭
(2) [instructions]∶上司的指示
(1).也叫令旗。舊時軍中發令所用的小旗,杆頭加箭镞,故稱。 清 李漁 《巧團圓·全節》:“﹝末持令箭上﹞小小一枝箭,發出如雷電,陵谷轉滄桑,世界須臾變。”《花月痕》第四二回:“ 謖如 把酒臨風,正在揚揚得意,忽然大營來了令箭,大加申飭,不準輕動。”
(2).引申為號令。 浩然 《豔陽天》第三卷第一三一章:“那會兒,隻要 馬之悅 有一個令箭暗暗傳下來,在溝北邊一隊裡,起碼得有多一半人無條件地響應,指到哪兒,幹到哪兒。”
“令箭”是古代軍事和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符號,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令箭是古代軍隊傳遞命令的憑證工具,主體為小旗樣式,旗杆頂端加裝箭頭形金屬部件,整體形似箭矢,故得名。在非軍事語境中,也可引申為上級的權威指示(如“手持令箭辦事”)。
二、結構與材質
三、主要用途
四、相關概念辨析
擴展閱讀建議
可通過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進一步了解該詞古今用法差異及文獻例證。
令箭一詞指的是舊時代将軍發出的信令或命令所用的箭矢。下面将對令箭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進行介紹。
令(亻⺍)字的意義是指令、命令;箭(⺮)字的意義是指用于射擊的武器。
令箭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軍隊在戰争中傳遞命令的方式。将軍通常會将需要傳達的命令寫在箭矢上,并派遣士兵射出,以便将命令傳遞到目的地。由于這種特殊用途,這種箭矢逐漸被稱為“令箭”。在繁體字中,“令箭”的寫法和簡體字大緻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往往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記載,在《玉篇》中,令箭的寫法為“令殳”。其結構是由“亻”(人的部首)和“殳”(古代兵器的一種)組成。後來,由于漢字的演變和簡化,現代漢字中的“令箭”隻保留了“令”和“箭”兩個字。
1. 将軍下達了一枚令箭,命令士兵們全力進攻敵軍據點。
2. 他從戰場上迅速拉出一支令箭,傳遞了緊急撤退的命令。
令符、令牌、箭矢、箭支、箭靶
信箭、令旗
令箭沒有明确的反義詞,但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使用相反的詞語,如“撤令”或“命令取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