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徙放的意思、徙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徙放的解釋

流放。《宋書·後廢帝紀》:“ 元徽 元年春正月戊寅朔,改元,大赦天下……自元年以前貽罪徙放者,悉聽還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徙放(xǐ fà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主要表示古代刑罰制度中的強制遷移行為。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徙放指将罪人流放到邊遠地區的刑罰,屬古代流刑的一種形式。其核心含義包含:

  1. 強制遷移(徙):強制罪人離開原居住地;
  2. 驅逐安置(放):将罪人驅逐至指定邊地進行管制。

二、詞源與古籍例證

  1. 語素解析

    • 徙:《說文解字》釋為“迻也”(遷移),《周禮·秋官》載“徙諸塞外”,強調地理空間的強制性轉移。
    • 放:《尚書·舜典》有“流宥五刑”,鄭玄注“放謂屏之遠方”,指驅逐至荒遠之地。
  2. 複合詞用例

    《漢書·武帝紀》載“徙奸猾吏民于邊”,顔師古注:“徙者,遷之遠方;放者,使生活于野”,二者合用強化了刑罰的隔離屬性。唐代律疏更明确将“徙放”列為減死之刑(《唐律疏議·名例》)。

三、曆史制度特征

徙放區别于普通流刑的典型特征包括:

四、文化衍生義

在文學語境中衍生出精神放逐的隱喻,如屈原《九章·哀郢》“惟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雖未直用“徙放”一詞,但深刻體現了該刑罰的精神創傷。

權威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班固《漢書·武帝紀》(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唐律疏議》(劉俊文點校,法律出版社)
  4.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修訂本)
  5.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徙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流放,即古代将罪犯遷移至偏遠地區的刑罰形式。該詞由“徙”(遷移)和“放”(驅逐)組合而成,強調通過遷移實現放逐的目的。

2. 文獻例證
《宋書·後廢帝紀》記載:“自元年以前貽罪徙放者,悉聽還本。”,意為大赦時允許此前被流放的罪人返回原籍,體現了該詞在曆史文書中的實際應用。

3. 單字解析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司法或政治中的刑罰手段,如将官員或罪犯貶谪至邊疆。

總結
“徙放”是結合強制遷移與驅逐的複合刑罰,反映了古代法律制度的特征。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宋書》等史籍或權威詞典中的例證。

别人正在浏覽...

飽飏八線鞭警參質荝子讒貸長戈長慮後顧剗盡陳議大相徑庭打夜作東君抖戰阏逢凡百泛齊返生扞馬畫簾肓膜铧式犁甲坼籛彭腳澀假仁假義精雕細刻金鹦鹉刻本口頭逵師遼緩禮祠陋習冒猥盤雕潘妃旁蟹萍飄蓬轉千兵輕飏;輕揚窮口荃察人英失黏飾治適值收納説項祀竈日索居淘洗銅井土古土裡土氣外虞委財無拘無縛挦剝先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