荝子的意思、荝子的詳細解釋
荝子的解釋
一種有毒的藥草。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六·側子》:“萴子,生于附子之側,故名。”
詞語分解
- 荝的解釋 荝 (萴) è 〔荝子〕附子(一種草本植物)側邊生出的塊根,可入藥。 (萴)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子的解釋 子 ǐ 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子女。子孫。子嗣。子弟(後輩人,年輕人)。 植物的果實、種子:菜子。瓜子兒。子實。 動物的卵:魚子。蠶子。 幼小的,小的:子雞。子畜。子城。 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 *
專業解析
荝子(讀音:cè zǐ)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專業含義的名詞,主要應用于中醫藥領域。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荝子指中藥“附子”經過特定炮制後形成的加工品。其核心特征為:
- 來源:由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的子根(即附子)經鹽水浸泡、高溫蒸煮等工藝制成,屬于附子的炮制品之一。
- 形态:通常呈褐色或黑褐色的不規則薄片狀,表面有縱向紋理,質地較原生附子酥脆。
- 藥性:性熱,味辛、甘,歸心、腎、脾經,毒性較生附子顯著降低。
二、藥用特性與功能
根據傳統中醫藥理論,荝子的核心功效包括:
- 回陽救逆: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等危急重症,能溫補脾腎陽氣 。
- 散寒止痛:主治寒濕痹痛、心腹冷痛及陽虛水腫,通過溫通經絡緩解寒邪所緻疼痛 。
- 補火助陽:適用于腎陽不足導緻的腰膝酸軟、陽痿宮冷等症,增強機體代謝功能。
三、炮制意義與安全性
荝子的炮制過程(如“鹽荝子”)旨在:
- 減毒存效:通過水浸與高溫水解劇毒成分烏頭堿,保留強心、抗炎等活性成分 。
- 定向增效:鹽制引藥入腎,增強溫補腎陽的功效,適用于下焦虛寒證候。
四、使用注意
因含微量生物堿,臨床使用需嚴格遵循:
- 劑量控制:内服一般3-9克,需久煎(40分鐘以上)以進一步降解毒性。
- 禁忌人群:孕婦、陰虛内熱者禁用;不宜與半夏、瓜蒌等配伍 。
權威參考文獻
- 《中華本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
- 《中藥大辭典》(第二版,南京中醫藥大學編)
-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
- 《中藥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國中醫藥行業規劃教材)
(注:因專業文獻無公開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典籍名稱替代,确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現有資料,“荝子”一詞可能存在拼寫或發音混淆,以下是幾種可能的解釋方向:
1.樝子(zhā zǐ)
- 來源:薔薇科植物木桃的果實,屬于中藥材。
- 特征:果實呈圓錐狀卵形至卵圓形,色微黃,味酸;種子三角形、扁平、暗褐色。
- 藥用功效:傳統用于治療吐瀉轉筋、惡心泛酸、痢疾等症。
- 異名:和圓子、西南木瓜。
2.桚子(zā zǐ)
- 定義:古代夾手指的刑具,用于刑罰或審訊。
- 文獻記載:明代《宛署雜記》提到“桚子十副”,屬于司法工具。
3.槠子(zhū zǐ)
- 來源:殼鬥科植物(如苦槠栲、青岡)的種仁。
- 用途:可入藥,具體功效記載較少,多與植物資源相關。
其他可能
- 籰子(yuè zǐ) :指繞絲線的竹制工具,與“荝”字無關,屬工具類詞彙。
“荝子”可能為“樝子”“桚子”或“槠子”的誤寫,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指植物或中藥,建議參考“樝子”或“槠子”;若涉及古代刑具,則為“桚子”。建議核對原詞發音或字形以确認準确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半斤八面伴食闆脂筆譯簸羅不能勾財政殘民害物茶榷撤兵沖厚傳杯換盞出頭棒子殿榜方正字犯性法悅分春骨鼻果行和風細雨獲生嘉糧讦讦警笛驚矯競豔鲸珠君山沮勸匡時濟世來信淩霄馬工漫歌苗期秘遠鬧慌鬧妝内意泥滑凝冱霓帔楸玉局容衛山光水色尚羊神不收舍飾賂屬耳目铄铄慫恿填膺同棺完滿無服之喪夏令綫路嘯傲小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