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腳澀的意思、腳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腳澀的解釋

即馬掌。馬蹄鐵。 宋 彭大雅 《黑鞑事略》:“蹄鍥薄而怯石者,葉以鐵,或以闆,謂之腳澀。”參閱《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三·于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腳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多個文獻中均有記載,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腳澀(拼音:jiǎo sè)指馬蹄鐵或馬掌,即釘在馬蹄底部用于保護馬蹄的金屬片或木闆。該詞最早見于宋代彭大雅的《黑鞑事略》:“蹄鍥薄而怯石者,葉以鐵,或以闆,謂之腳澀。”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引用

  1. 來源:該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遊牧民族(如蒙古、契丹等)對馬蹄的保護措施。由于馬蹄長期行走易磨損,古人用鐵片或木闆加固,稱為“腳澀”。
  2. 詩句例證:元代朱德潤在《為鄧靜春作幽谷圖》中寫道:“有客擔簦負長笈,欲行不行驢腳澀”,此處“腳澀”可能引申為馬蹄因磨損或未裝鐵掌而行走困難的狀态。

三、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腳澀”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古語或專業術語,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相關學術研究。其含義與“馬蹄鐵”完全一緻,但後者更為通用。

四、相關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黑鞑事略》或《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三》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腳澀》的意思

《腳澀》是一個形容詞,形容腳部蹲坐或長時間不動後,站立或行走時感到不靈活、不舒暢的狀态。腳澀通常會伴隨着疲勞感,使人行走困難。

《腳澀》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腳澀》由「⺼」(月部首)和「足」(足部首)兩個部首構成。

「⺼」的五筆輸入法筆畫為「4」,組字部首編號為「130」。

「足」的五筆輸入法筆畫為「7」,組字部首編號為「157」。

《腳澀》的來源

《腳澀》這個詞的意思最早出現在《周易·乾卦》的卦辭中:“腳涉深淵,趾至。” 意為腳步能夠踏進深淵,腳趾将要到達。後來逐漸演變為用來形容腳部不靈活的意思。

《腳澀》的繁體

《腳澀》的繁體字為「腳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腳」的寫法有「辶」代替了「⺼」部首,例如「足」部首用「辶」替代,則寫作「腳澀」。

《腳澀》的例句

1. 他長時間站立後,感到腳澀,需要休息一下。

2. 坐在辦公室裡一整天後,走出來時她的腳澀得無法行走。

3. 這雙新鞋不合適,穿上後會讓我的腳澀。

《腳澀》的組詞

1. 腳步:指行走時腳部的動作。

2. 澀口:指說話不流利、躊躇不前。

3. 澀味:指食品中帶有一定苦澀味道。

《腳澀》的近義詞

1. 腳麻:形容腳部有麻木感。

2. 腳疼:形容腳部感到疼痛。

3. 腳軟:形容腳步無力,行走困難。

《腳澀》的反義詞

1. 腳活:形容腳部活動自如,沒有不適感。

2. 腳健:形容腳部健康、強壯。

3. 腳輕:形容行走時腳部感覺輕盈、舒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