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刻本的意思、刻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刻本的解釋

[block-printed edition] 刻版印刷的書籍版本

詳細解釋

刻闆印刷的書籍。亦指版本。 元 無名氏 《廣客談》:“因取刻本摹寫,以補其闕。”《老殘遊記》第三回:“這是部 宋 版 張君房 刻本的《莊子》。” 周祖谟 《<鉅宋廣韻>前言》:“ 宋 本《廣韻》流傳至今的大都為 南宋 國子監刻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刻本是中國古代圖書印刷的重要形式,指通過雕刻木質印版進行印刷的書籍。根據《漢語大詞典》定義,刻本特指“用雕刻木版印刷的書本,與‘抄本’相對”。其制作需經曆寫樣、上版、雕鑿、刷印等工序,工藝技術要求嚴格。

從曆史發展來看,刻本可分為不同時期特征:

  1. 宋刻本:以校勘精審著稱,字體多仿歐陽詢、顔真卿楷書,版式疏朗,用紙多為麻紙或竹紙,《古籍版本學》記載宋代官方刻書機構有國子監、崇文院等;
  2. 元刻本:出現趙孟頫體書法影響的新字體風格,目錄和正文開始使用花魚尾分隔;
  3. 明刻本:分官刻、私刻、坊刻三大系統,嘉靖後逐步形成方筆宋體字,《中國印刷史》指出萬曆年間出現彩色套印技術;
  4. 清刻本:考據學派推動校勘質量提升,武英殿刻本代表官方最高水平。

版本學研究中,刻本價值判定需綜合避諱字、刻工姓名、紙張墨色等要素。現存最完整的早期刻本實物為《金剛經》唐鹹通九年(868年)卷軸,現存大英圖書館。曆代藏書家重視刻本鑒賞,清代黃丕烈專設“百宋一廛”收藏宋版珍本。

網絡擴展解釋

“刻本”指用雕版印刷技術制作的書籍版本,是中國古代書籍傳播的重要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刻本即通過雕刻木質印版進行印刷的書籍,最早出現于唐代,盛行于宋元明清各代。其制作過程包括寫樣、雕版、刷印、裝幀等工序。

二、曆史發展

  1. 起源:唐代已有雕版印刷書籍流行,敦煌發現的《金剛經》(868年)為現存最早刻本實物。
  2. 官方刻書:五代時期,政府指令國子監校刻“九經”,開啟官刻傳統。
  3. 鼎盛時期:宋代刻本技術成熟,形成浙本、建本、蜀本三大系統,并出現活字印刷術。

三、主要分類

刻本可按不同維度劃分:

四、文化價值

  1. 文獻保存:現存古籍中約90%為刻本形式,如《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大型叢書。
  2. 版本研究:不同時期的刻本在字體、版式、用紙等方面具有斷代特征。
  3. 藝術價值:宋版書因刻工精良、校勘嚴謹,被譽為“一頁宋版,一兩黃金”。

五、特殊延伸含義

在成語用法中,“刻本”可比喻人固執不變的本性,如明代《說文解字注》中引申為“性格如刻版般難以更改”。

注:完整分類可參考《中國古籍版本學》等專業著作,或通過國家圖書館古籍數據庫獲取詳細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寶石卑淺變元音扁鍼捕房不介入不屑一顧成公乘滅床帏戳穿試驗逴覆躇跱打火機打令得勢甘心瞑目高山館第古事覈考洪溟泓浵黃金印簡輯骥路稷門荊棘滿腹季諾酒糟羁心亢心憍氣蠟蜜離剌麻朝明瞳敏學迷殢摸底南夷佞人貧伧倩魂清言羣魔牲體詩格手氣受私水炮蒜黃枱曆貪将通署完刑委決握素披黃無臉消聲匿影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