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ndering without a fixed dwelling] 比喻飄泊無定的生活
萍飄蓬轉,不通音問者,亦往往有之。——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萍飄蓬轉”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比喻人遠離家鄉,在外漂泊無定,生活缺乏根基和歸屬感。該成語由兩種自然意象構成:
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形容遊子、旅人或生活動蕩者的境遇。例如:“他半生萍飄蓬轉,如今終于落葉歸根。”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具體出處,可參考《閱微草堂筆記》原文或其他詞典來源。
《萍飄蓬轉》是一個成語,形容人流離失所、四處漂泊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萍: 由草字頭和艹部組成,共8畫。
飄: 由風字旁和由3橫的刀劍頭構成,共8畫。
蓬: 由艹部和月字旁組成,共13畫。
轉: 由車和專字旁組成,共11畫。
來源: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一書中,描寫了當時時局動蕩,人們無處安居的景況。
繁體字:
《萍飄蓬轉》(注:橫着的轉為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萍飄蓬轉》(注:豎着的轉為古代漢字寫法)
例句:
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那些飽受戰亂之苦的難民,他們整天在危險的環境中四處飄蕩,真可謂是萍飄蓬轉。
組詞:
神采飄渺、閑雲野鶴、浮生若夢
近義詞:
四處漂泊、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反義詞:
安居樂業、安定幸福、歸心似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