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失粘 ”。1.謂骈俪文字平仄不調。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四:“四聲分韻,始於 沉約 。至 唐 以來,乃以聲律取士,則今之律賦是也。凡表、啟之類,近代聲律尤嚴,或乖平仄,則謂之失黏。” 俞樾 《茶香室續鈔·經史釋音有首釋末釋之别》引 清 王士祯 《居易錄》:“ 徐鳳 少監代嗣王謝賜玉帶表,用《禮記》孚、尹二字,以尹為平聲,乃用第二音,有司謂其失粘。”
(2).凡律詩前一聯的“對句”與下一聯“出句”的第二個字平仄必須相同,稱作“粘”,違者稱作“失粘”。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序說·拗體》:“按律詩平順穩帖者,每句皆以第二字為主,如首句第二字用平聲,則二句、三句當用仄聲,四句、五句當用平聲,六句、七句當用仄聲,八句當用平聲;用仄反是。若一失粘,皆為拗體。”
(3).泛指詩句平仄失調。亦稱“ 失嚴 ”。 杜甫 《嚴公仲夏枉駕草堂兼攜酒馔》詩 清 仇兆鳌 注:“ 劉逴 曰:‘律詩自有定體,不可失粘……’ 劉氏 作失粘,謂上下二句平仄不相粘合。 陶開虞 作失嚴,謂聲謂平仄失其謹嚴也。”
“失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應用于古典文學尤其是詩詞格律領域,具體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指文學創作中平仄聲調搭配不協調的現象,常見于骈文和近體詩(律詩、絕句)。該詞亦寫作“失粘”,兩者為異形詞關系。
骈體文失黏
骈文講究對仗工整、聲律和諧。若平仄搭配違背四聲規則,如該用平聲處誤用仄聲,則構成失黏。例如宋代徐鳳代寫的謝表中因聲調誤用被指失黏。
律詩格律失黏
現代引申義
在非嚴格語境中,也可泛指詩句整體平仄失調的現象,或稱“失嚴”。
該概念源于南朝沈約提出的“四聲八病”理論,唐代科舉以聲律取士後成為重要評判标準,宋代進一步強化對表啟類公文的聲律要求。
注意:在查閱具體詩例時,需結合古代聲調系統(如平水韻)分析,現代普通話讀音可能與古音存在差異。
失黏是一個由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失去粘附或連接,變得不黏住或不粘連。
失黏這個詞的部首是⺢,在漢字拼音中讀作“卩”。它由6個筆畫組成,其中“卩”部分由2個筆畫,而“川”部分由4個筆畫。
失黏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測它可能是根據物體失去黏性或粘合性的情況而形成的。在繁體字中,失黏通常寫作「失黏」,其中的“黏”字有兩個“黏”部分。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字研究者的研究,失黏在古漢字中的寫法有可能是「失黏」或者其他不同的形式。然而,這些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再常見。
1. 那塊膠水已經失黏了,無法再黏住紙張。
2. 這些瓷磚因為長時間的使用,開始出現失黏的問題。
1. 黏糊:粘性強,不容易分離的特性。
2. 附着:物體黏住或連接在另一個物體上。
3. 松散:失去緊密連接或黏附的狀态。
1. 脫落:從原來的位置分離或脫離。
2. 解體:整體分離成不同的部分。
3. 散開:原本連接在一起的物體逐漸分散。
1. 黏附:物體黏住或連接在一起。
2. 粘性:物體具有黏附性、粘連性。
3. 固着:物體穩定地連接在一起,難以分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