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 be a wolf in sheep’s skin;hypocrisy;don a pious mask;pass the bottle of smoke;pretended sham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pretend to be the paragon of virtue] 内心奸惡,假作仁義;内心毫不同情,表面裝作關切
(1).虛假的仁義道德。 清 鄒容 《革命軍》:“即比以九幽十八獄,恐亦有過之無不及,而賊滿人方行其農忙停訟、熱審減刑之假仁假義以自飾。”
(2).僞裝仁慈善良。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八回:“這陣敵人正假仁假義的到處想賣好。”
“假仁假義”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屬于聯合式結構,含貶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表面上僞裝出仁慈善良、仁義道德的樣子,實際上内心虛僞、缺乏真誠,甚至心懷惡意。常用于批判僞善行為。
2. 出處與例句
3. 語言特征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5.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揭露虛僞行為,如職場中表面友好卻暗藏算計的同事,或曆史上統治者以“仁義”之名行私利之實的情況。
提示:該成語強調表裡不一的僞善,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誤傷真誠的善意表達。
“假仁假義”是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人假裝善良和道德,實際上卻沒有實質行動或真心實意做好事的行為。這個成語包含了“假仁”和“假義”兩個詞語。
“仁”字的部首是“人”,它的總共有二十一畫。而“義”字的部首是“讠”,它的總共有三畫。
“假仁假義”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這個成語首次出現在《左傳·昭公十一年》這篇文章中。
在繁體字中,“假仁假義”的寫法是“假仁假義”。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假仁假義”的寫法為“價仁價義”。
他表面上是一個假裝關心别人的人,實際上卻從來沒有過實質行動,他簡直就是個典型的“假仁假義”。
假裝、善良、道德、行為、實質行動
僞善、僞裝、假裝、虛僞、假意、僞善假意
真仁真義、真心實意、真實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