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械于頸。《宋史·楊覃傳》:“時讨 李繼遷 ,調發芻糧, 覃 特 皆以苛急促辦為務。 覃 令鉗手, 特 令即械頸,雖衣冠舊族不免。”《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 石保吉 ﹞待屬吏不以禮,帥 大名 時, 葉齊 、 查道 皆知名士,悉命械頸以督糧運。”
“械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面和引申兩個角度解析:
指在頸部施加刑具,具體表現為枷鎖、鐐铐等束縛工具。例如:
部分詞典(如)将其歸類為成語,比喻人在強壓之下失去自由,無法自主行動或表達意見。例如:“在嚴苛的制度下,知識分子的思想如同械頸般被禁锢。”
建議具體使用時結合上下文,優先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法律典籍中的釋義。
械頸(xiè jǐ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械和頸。它的意思指的是人或動物被機器裝置、工具或枷鎖等限制或束縛,喪失自由和行動能力。
械頸的部首分别是木(木字旁)和首(頸字旁),它們分别代表了械頸的部分意思。械頸共有12筆。
械頸的來源比較明确,它是由社會上常見的器械和頸部合并而成的。器械代表了束縛和限制的意義,頸部則代表了人或動物的自由和活動能力。械頸通過将這兩個部分合起來,形成了這一漢字詞語。
械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 "械頸"。
在古代漢字中,械頸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古體字是 "脅頸",字形上有一些差異,但整體意義相同。
1. 這個壞人終于被法律的械頸束縛住了。
2. 在這個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我們要警惕被依賴機器的械頸所束縛。
組詞:械具(xiè jù)、枷鎖(jiā suǒ)、束縛(shù fù)。
近義詞:桎梏(zhì gù)、桎梏(zhì gǔ)、桎梏(zhí gù)。
反義詞:解放(jiě fàng)、自由(zì yóu)。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