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陰雲。 南朝 宋 謝靈運 《撰征賦》:“視曾雲之崔巍,聆悲飊之掩屑。彌晝夜以滞淫,怨凝陰之方結。望新晴於落日,起明光於躋月。” 唐 張說 《入海》詩之一:“乘桴入南海,海曠不可臨。茫茫失方面,混混如凝陰。” 宋 蘇轍 《賀雪禦筵謝狀》之二:“伏以近自頻年,每愆時雪。聖心勤念,雖淵默以無言;天意密符,變凝陰而有作,飛花先自於宮闕,布潤俄遍於寰瀛。”
(2).陰涼之氣。 三國 魏 應璩 《百一詩》之二:“室廣緻凝陰,臺高來積陽。” 唐 許敬宗 《奉和儀鸾殿早秋應制》詩:“高殿凝陰滿,雕窗豔曲流。”
(3).凝聚的陰氣。 清 戴名世 《<兒易>序》:“君子讀 崇禎 之事,以為當此之時,凝陰感召,連類并進,於卦為《否》之初六,其禍方形而未有止也。”
“凝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結合古代文獻例證如下:
多用于描繪天氣或自然景象,形容雲層密布、天色陰沉的狀态。
描述寒冷、清涼的氣息,常見于對環境的描寫。
多用于哲學或抽象語境,指陰性能量的積聚,或象征肅殺、沉郁的氛圍。
該詞常見于古典詩文,兼具寫景與象征功能,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不同文獻中含義略有側重,但核心均圍繞“陰”的聚集狀态展開。
《凝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陰氣凝結、聚集。在道教和中醫中,凝陰常常指代陰寒濕冷的氣候或環境。
凝:部首為冫(凝字的上半部分),筆畫數為10畫。
陰:部首為阝(阜字旁),筆畫數為8畫。
凝陰這個詞語主要出自《黃帝内經》中的《靈樞·壽天》篇,描述了人體在寒冷的環境中,陰寒濕冷的冷邪會凝結、聚集在體内,導緻身體不適以及疾病的發生。
凝陰的繁體形式為「凝陰」。
在古代,凝陰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例如,有些古籍中将凝陰寫作「凝陰」,筆畫和現代寫法相同,部首位置略有不同。
1. 寒冷的冬天容易使人體内陰氣凝陰。
2. 這個地方濕氣重,常常讓人感到凝陰寒冷。
凝聚、凝固、凝視、凝重、凝血
集結、聚集、聚攏、凝結
疏散、散去、淨化、宣洩、散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