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大雅·生民》:“誕我祀如何……載燔載烈,以興嗣歲。” 毛 傳:“傅火曰燔,貫之加于火曰烈。” 孔穎達 疏:“傅火曰燔,謂加火燒之。《商頌》曰:‘如火烈烈’,則烈是火猛之意。不可近燒,故雲貫之加於火上曰烈,即今之炙肉也。”後因以“燔烈”指祭祀時燔燎牲體。 宋 蘇轼 《内中禦侍已下賀年節詞語·皇太後》:“伏以三元資始,磔禳以餞餘寒;萬寳更新,燔烈以興嗣歲。”
“燔烈”為古漢語合成詞,其釋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本義
“燔”指焚燒,《說文解字·火部》釋為“爇也”,如《詩經·小雅·瓠葉》有“燔之炙之”的祭祀記載(來源:漢典網)。“烈”表火勢猛,《國語·晉語》注“火猛曰烈”,二字組合後形容焚燒時火勢熾盛的狀态。
二、引申義
見于《禮記·郊特牲》“燔烈膻芗”,描述祭品焚燒時氣味升騰的場景,鄭玄注“燔燎取膟膋”(來源:國學大師網)。
唐宋詩詞中借“燔烈”暗喻激烈情感或浩大場面,如陸遊詩“燔烈驚雲漢”喻志向熾熱(來源:中華典藏網)。
三、現代語義演變
因古代焚燒儀式消亡,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僅存于典籍研究與文學化表達,如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引述商代“燔烈祀天”制度(來源:古籍線上庫)。
“燔烈”是一個源自古代祭祀文化的複合詞,具體含義如下:
詞義解析
“燔烈”由“燔”和“烈”兩個動詞組成: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生民》中的記載:“載燔載烈,以興嗣歲”,描述了周人祭祀時通過燔燒和炙烤祭品,祈求來年豐收的儀式。漢代毛亨的注解和唐代孔穎達的疏解進一步明确了兩者的區别及操作方式。後世如宋代蘇轼在《内中禦侍已下賀年節詞語》中亦沿用此詞,指代祭祀中的燔燎之禮。
應用場景
“燔烈”專用于描述古代祭祀中處理犧牲的兩種火祭方式,後成為祭祀儀式的代稱,多見于文獻典籍,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文化意義在于通過焚燒祭品溝通天地神靈,寄托對豐饒與吉祥的祈願。
阿毗達磨稗說瑣語北曹北京大學鼈岩不差不列颠百科全書菜玉槌砧初試鋒芒锉碓帶速丹砂丸調诮硐産放烽放茅方丘飛谮風燭之年賦形劑嗝頓怪言黑線花錦黃屋非心話題洄汩劍士剪剔腳上解熱禁庫空杳枯窘靈阃柳下季醴醆冒貴沒理論門塞維克驽拙偏師漂泛侵與趨出三七開三宗使不得使性手腕蜀士提出甕牖桑樞穩坐釣魚船吳趨顯彈銷乏偕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