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大雅·生民》:“誕我祀如何……載燔載烈,以興嗣歲。” 毛 傳:“傅火曰燔,貫之加于火曰烈。” 孔穎達 疏:“傅火曰燔,謂加火燒之。《商頌》曰:‘如火烈烈’,則烈是火猛之意。不可近燒,故雲貫之加於火上曰烈,即今之炙肉也。”後因以“燔烈”指祭祀時燔燎牲體。 宋 蘇轼 《内中禦侍已下賀年節詞語·皇太後》:“伏以三元資始,磔禳以餞餘寒;萬寳更新,燔烈以興嗣歲。”
“燔烈”是一個源自古代祭祀文化的複合詞,具體含義如下:
詞義解析
“燔烈”由“燔”和“烈”兩個動詞組成: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生民》中的記載:“載燔載烈,以興嗣歲”,描述了周人祭祀時通過燔燒和炙烤祭品,祈求來年豐收的儀式。漢代毛亨的注解和唐代孔穎達的疏解進一步明确了兩者的區别及操作方式。後世如宋代蘇轼在《内中禦侍已下賀年節詞語》中亦沿用此詞,指代祭祀中的燔燎之禮。
應用場景
“燔烈”專用于描述古代祭祀中處理犧牲的兩種火祭方式,後成為祭祀儀式的代稱,多見于文獻典籍,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文化意義在于通過焚燒祭品溝通天地神靈,寄托對豐饒與吉祥的祈願。
燔烈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燒盡,焚毀。
燔烈的拆分部首是火和炎,火表示與火有關,炎表示火焰。
燔烈的筆畫數是12畫,較為複雜。
燔烈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文字形象,形狀與意義相應。它的繁體字為「燔燬」。
古代對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因此,燔烈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整體形狀是相似的,隻是一些細節可能有所變化。
以下是燔烈的例句:
1. 那場大火将整個建築物燔烈成了灰燼。
2. 他一時沖動,将所有的信件燔烈,再也無法恢複了。
燔烈的組詞:燔烈成灰、燔烈為證、燔烈後煙消雲散。
燔烈的近義詞:焚燼、熾烈。
燔烈的反義詞:重建、修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