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ve] “匡時濟世”的略語。即挽救艱難時勢,救助當今人世
公抱匡濟之才,何往不利?——《三國演義》
匡正救助。 漢 王充 《論衡·對作》:“聖人作經藝者(著)傳記,匡濟薄俗,驅民使之歸實誠。”《三國志·魏志·賈诩傳》:“乃更拜 詡 尚書,典選舉,多所匡濟。” 唐 羅隱 《淮南送盧端公歸台》詩:“道從上國曾匡濟,才向牢盆始重難。”《儒林外史》第十二回:“ 楊老頭子 來讨帳,住在廟裡,獃頭獃腦,口裡説甚麼天文地理,經綸匡濟的混話。” 郭沫若 《文藝論集·王陽明禮贊》:“他一生五十七年中,就我記憶所及的,似乎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浮誇時代……第三期,匡濟時代(四十至五十七)。”
“匡濟”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āng jì,其核心含義是匡正救助,常用來形容挽救艱難時勢、救助人世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核心
由“匡時濟世”簡化而來,指通過糾正時弊、扶助社會來達到挽救危局的目的。例如《三國演義》中“公抱匡濟之才”即強調才能足以拯救亂世。
字義拆解
曆史文獻
現代應用
多用于描述對時代弊端或社會危機的幹預,如“經綸匡濟”“對時弊多所匡濟”。
“匡濟”強調通過積極行動糾正社會問題、救助危難,既有曆史厚重感,也適用于現代語境中對社會責任感的表述。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三國演義》《論衡》等文獻或權威詞典。
《匡濟》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扶正是倒,幫助有困難的人,援助需要幫助的事物。
《匡濟》的部首是“匚”,總共有9個筆畫。
《匡濟》最早出現在《詩經·周南·桃夭》一詩中:“奇佐假貝,執包揖送,匡曼倒載。”後來成為晉代文人世家的文化代表詞彙,表達對道德操守、社會價值的高度稱贊。
《匡濟》的繁體字為「匡濟」。
古時《匡濟》的寫法并沒有明确的規定,根據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
他在困難的時候給予了我很大的匡濟。
救濟、幫濟、濟世、濟困扶危
援助、幫助、救助
加害、坑害、虐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