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 蘇州 地方風俗,自農曆二月初一持齋至十九日 觀音 生日為止,稱為觀音素。《吳縣志·風俗一》:“十九日 觀音 誕,僧尼建佛會,婦女炷香膜拜者尤衆,自二月朔持齋,至是日止,俗呼觀音素。六月、九月亦如之。”
“觀音素”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指蘇州地區特有的齋戒習俗,即從農曆二月初一開始持齋,持續至二月十九觀音菩薩誕辰為止。該習俗在《吳縣志·風俗》中有明确記載,六月、九月亦有類似齋期。核心特點是以素食表達對觀音的虔誠,屬于地方性宗教民俗活動。
現代語境中,該詞被引申為形容人品德高尚、慈悲無私,如同觀音菩薩般純潔。例如:
網絡中有提及“觀音素”為蘭花品種(葉形垂闊、花香濃郁),但此釋義權威性較低且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謹慎參考。若需進一步驗證,可查閱植物學典籍或咨詢民俗專家。
《觀音素》是一個詞語,指的是佛教中的觀音菩薩的修行素食。觀音菩薩是佛教中最受衆多信徒崇敬的菩薩之一,被視為悲憫與智慧的化身。《觀音素》即指信徒在修行時所食用的純素食物。
《觀音素》的拆分部首是貝(貝殼),筆畫數為12畫。
觀音素源自佛教的典籍和信仰體系。修行佛教的信徒會遵循佛教教義中的戒律,其中一個重要戒律就是不殺生。為了尊重生命,*********在修行時選擇攝取純素食物。
《觀音素》(guān yīn sù)是《觀音素》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觀音素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含義相同。請參考下圖:
1. 修行佛教的信徒通常會選擇食用觀音素,以表達對生命的尊重。
2. 她每個月都會舉辦觀音素的素食聚會,邀請大家一同品嘗佛家素食。
1. 觀音菩薩
2. 佛教
3. 修行
4. 素食
5. 戒律
1. 素食
2. 素齋
3. 素菜
1. 葷食
2. 葷齋
3. 葷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