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駁饬的意思、駁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駁饬的解釋

駁斥告誡。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緻劉次白撫部事》:“繼聞此事,已奉中旨再三駁飭。” 清 龍啟瑞 《上梅伯言先生書》:“有一、二能辦之員,且多方駁飭之,使逆知吾意而不敢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駁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由“駁”(辯駁、反駁)和“饬”(整頓、整治)組合而成,意為駁斥并告誡對方改正。該詞既包含否定錯誤觀點的含義,又強調要求對方修正行為或言論。

  2. 曆史語境中的使用
    多見于清代文獻,例如:

    • 清代梁章鉅《歸田瑣記》提到“中旨再三駁饬”,指朝廷對下級指令的批評與責令整改。
    • 清代龍啟瑞在書信中用“多方駁饬之”,表示通過多次駁斥告誡約束他人行為。
  3. 現代適用性
    該詞屬于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幾乎不再使用,僅在研究古籍或特定文學創作時可能涉及。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駁斥、告誡、訓誡
    • 反義詞:默許、放任

注意:部分網絡解釋提到“上級對下級”的層級關系,但權威典籍未明确限定使用場景,僅強調“駁斥+整治”的雙重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駁饬(bó chì)一詞的意思是批駁、駁斥。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馬”是馬的象形部首,表示與馬相關的含義,而“口”是嘴巴部首,表示與言辭相關的含義。駁饬的總筆畫數為13畫。 《駁饬》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莊子·逍遙遊》,其中有一句話“無可無不可,熏兮,如是。庖丁厲其齊,胝任發其膚,昆弟不見,如隔日月;駁饬不形于色,動靜不形于聲。”這裡的“駁饬”意為反駁、辯駁。 在繁體字中,《駁饬》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保持一緻,隻是在字形的細節上有所差異。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對那些錯誤觀點進行了有力的駁饬。 一些與駁饬相關的組詞有:反駁、辯駁、駁斥等。 與駁饬近義的詞語包括:辯護、反對、駁回等。 相反的意思可以用“贊同”或“接受”等詞來表達。 希望上述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