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隱去句末之詞,暗示其義。 宋 葉夢得 《石林詩話》卷中:“ 彥謙 題 漢高 廟雲:‘耳聞明主提三尺,眼見愚民盜一抔。’雖是著題,然語皆歇後。”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一:“ 吳筠 曰:‘才勝 商山 四,文高竹林七。’ 駱賓王 曰:‘冰泮有銜蘆。’ 盧照鄰 曰:‘幽谷有綿蠻。’ 陳子昂 曰:‘銜杯且對 劉 。’ 高適 曰:‘歸來 洛陽 無負郭。’ 李頎 曰:‘由來輕七尺。’ 唐彥謙 曰:‘耳聞明主提三尺,眼見愚民盜一抔。’此皆歇後。” 清 方以智 《通雅·釋诂》:“ 淵明 詩:‘再喜見友于。’ 杜 亦用之。《到藎傳》‘得毋假手於貽厥乎?’六朝用盍各、則百之語,皆歇後也。”
歇後作為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指漢語中特有的語言形式,由兩部分組成:前部分為比喻或謎面,後部分為解釋或謎底。使用時刻意隱去後半句,通過前文暗示讓聽者自行領悟,形成含蓄幽默的表達效果。
例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中,說“泥菩薩過江”即暗示“自身難保”,此為典型歇後修辭。該用法源于六朝,盛于唐宋,是民間智慧的凝練表達(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指在特定語境中省略語句後半部分内容,依靠上下文補充完整語義。此類省略需符合語言習慣且不造成歧義,常見于口語或詩詞。
如杜甫《秋興》"香稻啄馀鹦鹉粒",後句"碧梧栖老鳳凰枝"與之對仗,前句省略了"粒"的謂語,依靠後文補足(來源:《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南北朝時期已出現歇後修辭,《顔氏家訓·書證》記載“趨織鳴,懶婦驚”的歇後用法,唐代李商隱《雜纂》系統收錄此類表達(來源:王利器《顔氏家訓集解》,中華書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區分“歇後語”作為固定短語的術語屬性,而“歇後”本身在現代漢語中已不作為獨立詞條使用(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注意:當代語言研究中,“歇後”多指曆史語言現象,日常使用集中于“歇後語”這一固定概念。學術引用建議優先選擇專業辭書及語言學著作。
“歇後”是一個與漢語修辭相關的術語,主要指一種語言形式或結構,常見于歇後語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修辭結構:指在表達時隱去句末的關鍵詞或後半部分,通過暗示傳遞完整含義。例如“亡羊補牢——未為遲也”(),前半部分為引子,後半部分為解釋。
語言形式:現代歇後語通常由兩部分組成,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前半部分比喻或設問,後半部分揭示答案或雙關含義。
部分來源提及“歇後”可指“事情發生後暫停”(),但此用法較少見,可能與方言或特定語境相關,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歇後語的具體例子,可參考權威詞典或語言學資料(如)。
避寂不甘示弱蒼忙蒼玄曹操稱績傳考慈溫道貎俨然大租點題電子幹擾牴觕渡輪非分風标風姨拂手龢隨環狗黃雀報簡會漸染節取京戲酒辜糾問克勵喇夥累罰立性渑阨摹打摩勒摹肖判釋潘菽骈馬聘選普及本豈非髯主簿入時善不生殉身雲舌橋不下式規刷括樹杪跳迸宛延偎乾就濕無功而返五噫閑安翔集小岘謝塵緣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