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隱去句末之詞,暗示其義。 宋 葉夢得 《石林詩話》卷中:“ 彥謙 題 漢高 廟雲:‘耳聞明主提三尺,眼見愚民盜一抔。’雖是著題,然語皆歇後。”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一:“ 吳筠 曰:‘才勝 商山 四,文高竹林七。’ 駱賓王 曰:‘冰泮有銜蘆。’ 盧照鄰 曰:‘幽谷有綿蠻。’ 陳子昂 曰:‘銜杯且對 劉 。’ 高適 曰:‘歸來 洛陽 無負郭。’ 李頎 曰:‘由來輕七尺。’ 唐彥謙 曰:‘耳聞明主提三尺,眼見愚民盜一抔。’此皆歇後。” 清 方以智 《通雅·釋诂》:“ 淵明 詩:‘再喜見友于。’ 杜 亦用之。《到藎傳》‘得毋假手於貽厥乎?’六朝用盍各、則百之語,皆歇後也。”
“歇後”是一個與漢語修辭相關的術語,主要指一種語言形式或結構,常見于歇後語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修辭結構:指在表達時隱去句末的關鍵詞或後半部分,通過暗示傳遞完整含義。例如“亡羊補牢——未為遲也”(),前半部分為引子,後半部分為解釋。
語言形式:現代歇後語通常由兩部分組成,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前半部分比喻或設問,後半部分揭示答案或雙關含義。
部分來源提及“歇後”可指“事情發生後暫停”(),但此用法較少見,可能與方言或特定語境相關,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歇後語的具體例子,可參考權威詞典或語言學資料(如)。
歇後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歇”指的是休息、停留的意思,“後”則表示之後、以後的意思。這個成語的意思是“稍事休息後再繼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會用它來表達在進行一段工作或活動後暫時停下來休息的意思。
将“歇後”兩個字的部首拆分開來,可以發現“歇”字的部首是“欠”,而“後”字的部首是“彳”。其中,“欠”部在“歇”字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彳”部則在“後”字中起到了連接的作用。據此,我們可以知道“欠”部象征着休息,而“彳”部象征着後續的行動。
根據筆畫順序來看,WordApp統計到“歇”字的筆畫數是10畫,而“後”字的筆畫數是7畫。
《歇後語分類選》是一本收集整理了大量歇後語,并按照不同分類整理的辭書。在這本辭書之中,可以找到“歇後”這個成語。這本辭書的作者是史鐵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文化評論家和語言研究者。
繁體字中,“歇”字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但“後”字則被寫作“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古代在寫“歇”字時,将“系”字的上部改為了上右,變成了“止”和“口”的結合,并将其與“彳”部相連。而在寫“後”字時,則是将“彳”部放置在“口”字的右側。這兩種寫法與現代漢字的寫法有着一定的差異。
例句: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覺得疲憊不堪,決定先歇後再繼續工作。
組詞:歇息、歇口氣、歇一歇、歇會兒
近義詞:稍事休息、臨時停下、暫停一會兒
反義詞:接着做、繼續前進、繼續工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