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曹操的意思、曹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曹操的解釋

曹操(155-220) : 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谯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讨伐董卓的戰争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公元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在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基本統一北方。208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于赤壁,退回北方。被封為魏王,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帝。他在北方實行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耕,使生産得到恢複和發展。又多次下令求賢。善寫詩歌,作品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是中國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從漢語詞典釋義與文化内涵角度,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曆史人物釋義

曹操是東漢末年的實際掌權者,官至丞相,封魏王。他統一北方,推行屯田制,奠定曹魏政權基礎,其生平事迹主要載于《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作為曆史人物,其名常代指雄才大略但多疑善變的統治者,如《現代漢語詞典》釋義:“曹操,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後為魏王。”


二、語義引申與文化象征

  1. “奸雄”的典型代表

    在傳統戲曲與文學中,曹操被塑造為“白臉奸臣”形象,象征權謀與野心。此意象源于《三國演義》的文學加工,如魯迅評:“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2. 成語與俗語中的符號化

    • “說曹操,曹操到”:形容提及某人時其恰好出現,凸顯其行動迅捷的特性(《俗語典》收錄)。
    • “曹阿瞞”:借其小名暗喻機詐多疑的性格(《漢語大詞典》)。

三、權威文獻參考

  1. 曆史記載

    《三國志》(中華書局點校本)載其“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反映其雙重評價。

  2. 文學演繹

    羅貫中《三國演義》強化其權謀形象,成為大衆文化認知的核心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版)。

  3. 學術研究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分析曹操的政治改革,強調其推動屯田、唯才是舉的曆史貢獻。


四、跨領域影響

來源說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陳壽.《三國志》. 中華書局.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 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人,是中國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者。以下從多個維度綜合解析:

一、生平經曆

  1. 早年仕途
    出身官宦世家,父親曹嵩為宦官曹騰養子。二十歲舉孝廉入仕,任洛陽北部尉時執法嚴明,打擊豪強,初顯政治才能。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逐漸積累軍事實力。

  2. 起兵與擴張
    董卓亂政時,曹操散家財募兵,加入讨董聯軍。初平三年(192年)收編青州黃巾軍精銳,組建“青州兵”,奠定軍事基礎。隨後擊敗袁術、呂布等勢力,200年官渡之戰以少勝多擊敗袁紹,基本統一北方。

二、政治與軍事成就

  1. 挾天子以令諸侯
    196年迎漢獻帝至許昌,借天子名義號令諸侯,取得政治正統性。

  2. 經濟與制度改革
    推行屯田制(分民屯、軍屯),恢複農業生産,解決軍糧問題;改革選才制度,主張“唯才是舉”,打破門第限制,啟用荀彧、郭嘉等人才。

  3. 軍事戰略
    精通兵法,著有《孫子略解》,擅長以弱勝強。除官渡之戰外,北征烏桓穩定邊疆,但赤壁之戰敗于孫劉聯軍,未能統一全國。

三、文學與曆史評價

  1. 文學貢獻
    作為建安文學代表,詩歌風格慷慨悲涼,代表作《短歌行》《觀滄海》等,反映亂世抱負與民生疾苦。

  2. 争議性形象
    曆史上對其評價兩極:《三國志》贊其“非常之人,超世之傑”,而小說《三國演義》塑造為“奸雄”形象。他既推行法治、抑制豪強,也存在多疑、嚴酷的一面。

四、影響與地位

曹操終結了北方割據局面,為西晉統一奠定基礎。其政治集權、屯田政策等深刻影響了魏晉南北朝制度發展,谥號“魏武帝”。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戰役或文學作品,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漫漫白往黑來白齋背軍餅麨兵饑筆姿兒缽盂不辭勞苦不適腸秘塵籠馳趨春菢帶球跑盜俠得壽颠茄颠飲鼎薦動腳凡士林風彩風規蜂鳴器負金蓋子個人利益歸雁行産行政複議涵忍恒說黃羲講貢濟事開水犀犒饫榔榔廉袴臨幹靈羊林子六禮魯酒薄而邯鄲圍木腳道破鏡分钗镪道契母奇缺扔崩認影爲頭設供蛇醫母調撥鐵釺題要未便穩韻獻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