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京戲的意思、京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京戲的解釋

[Beijing opera] [口]∶京劇

詳細解釋

見“ 京劇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京戲(jīng xì)是漢語中對京劇的别稱,特指形成于北京、以北京語音為基礎,融合唱念做打等多種表演形式的中國戲曲劇種。以下是詳細釋義:

  1. 定義與起源

    京戲指清代中葉以來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吸收徽劇、漢劇、昆曲、秦腔等地方戲精華演變而成。其名稱直接源于演出中心“北京”,《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中國主要戲曲劇種之一,清代中葉以來在北京形成”。

  2. 藝術特征

    京戲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聲腔,表演強調程式化動作(如虛拟性騎馬、劃船),角色分為生、旦、淨、丑四大行當,并注重臉譜、服飾的象征意義。《漢語大詞典》指出其“唱腔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鑼鼓等伴奏”。

  3. 文化地位

    作為中國“國粹”代表,京戲于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0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認證,體現其文化價值。

  4. 别稱與關聯

    “京戲”與“京劇”通用,但“京劇”更強調劇種屬性,“京戲”側重演出形式。地方戲如越劇、豫劇等與之并列,共同構成中國戲曲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京戲是京劇的别稱,是中國傳統戲曲的代表性劇種之一,具有以下核心特點:

一、定義與别稱

京戲即京劇,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上海地區曾稱其為“京戲”。作為中國“國粹”,它與武術、書法、醫學并稱四大國粹,也被譽為“東方歌劇”。

二、起源與發展

起源于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通過徽班進京(1790年)後,融合漢調、昆曲、秦腔等地方戲曲元素演變而成。清朝宮廷的扶持使其藝術體系在道光至光緒年間趨于成熟。

三、藝術特征

  1. 聲腔體系:以西皮、二黃為主,兼用南梆子、吹腔等;
  2. 行當劃分:生(男性角色)、旦(女性角色)、淨(花臉)、丑(喜劇角色)四大行當,細分老生、武生、青衣、花旦等子類;
  3. 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結合,配以胡琴、鑼鼓等傳統樂器伴奏;
  4. 舞台美術:臉譜象征人物性格(如紅臉忠勇、白臉奸詐),服飾注重色彩與紋飾的象征意義。

四、文化地位

作為首個入選聯合國非遺名錄的中國戲曲劇種,京劇不僅是傳統文化載體,更成為國際認知的中國文化符號。梅蘭芳創立的表演體系被列為世界三大戲劇體系之一。

(注:完整發展脈絡可參考、7、8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北鬥星标勝冰炭不同爐波律膏逋民采木滄滄涼涼參總娼樓澶淵愁懑穿鑿淳濃觸瓶從星珰琅第宅飯廳負局先生敷霜挂角貫石顧憂禾茇禾杈浤浤回向建極叫謼膠囊狡性積苦井渫不食就業剀摯亢熱龍樓鳳城露井摹印牧戶甯方鷗沙平夥齊瑟行秋風掃葉秋月春風肉試如意娘儒職霜薤肅霜通見威酷魏王池獻寶先政消花枭裂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