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歇后的意思、歇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歇后的解释

谓隐去句末之词,暗示其义。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 彦谦 题 汉高 庙云:‘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虽是著题,然语皆歇后。”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 吴筠 曰:‘才胜 商山 四,文高竹林七。’ 骆宾王 曰:‘冰泮有衔芦。’ 卢照邻 曰:‘幽谷有绵蛮。’ 陈子昂 曰:‘衔杯且对 刘 。’ 高适 曰:‘归来 洛阳 无负郭。’ 李頎 曰:‘由来轻七尺。’ 唐彦谦 曰:‘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此皆歇后。” 清 方以智 《通雅·释诂》:“ 渊明 诗:‘再喜见友于。’ 杜 亦用之。《到藎传》‘得毋假手於貽厥乎?’六朝用盍各、则百之语,皆歇后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歇后作为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一、修辞手法(歇后语)

指汉语中特有的语言形式,由两部分组成:前部分为比喻或谜面,后部分为解释或谜底。使用时刻意隐去后半句,通过前文暗示让听者自行领悟,形成含蓄幽默的表达效果。

例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中,说“泥菩萨过江”即暗示“自身难保”,此为典型歇后修辞。该用法源于六朝,盛于唐宋,是民间智慧的凝练表达(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语言省略现象

指在特定语境中省略语句后半部分内容,依靠上下文补充完整语义。此类省略需符合语言习惯且不造成歧义,常见于口语或诗词。

如杜甫《秋兴》"香稻啄馀鹦鹉粒",后句"碧梧栖老凤凰枝"与之对仗,前句省略了"粒"的谓语,依靠后文补足(来源:《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权威依据补充

  1. 历史演变

    南北朝时期已出现歇后修辞,《颜氏家训·书证》记载“趋织鸣,懒妇惊”的歇后用法,唐代李商隐《杂纂》系统收录此类表达(来源: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

  2. 现代语言学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区分“歇后语”作为固定短语的术语属性,而“歇后”本身在现代汉语中已不作为独立词条使用(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注意:当代语言研究中,“歇后”多指历史语言现象,日常使用集中于“歇后语”这一固定概念。学术引用建议优先选择专业辞书及语言学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歇后”是一个与汉语修辞相关的术语,主要指一种语言形式或结构,常见于歇后语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修辞结构:指在表达时隐去句末的关键词或后半部分,通过暗示传递完整含义。例如“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前半部分为引子,后半部分为解释。

  2. 语言形式:现代歇后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前半部分比喻或设问,后半部分揭示答案或双关含义。

二、历史渊源

三、使用特点

  1. 隐去后半:如古诗中“耳闻明主提三尺(剑)”,隐去“剑”字()。
  2. 分句停顿:日常使用时,前半句与后半句可分开,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增强幽默或哲理性。

四、其他解释

部分来源提及“歇后”可指“事情发生后暂停”(),但此用法较少见,可能与方言或特定语境相关,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五、例句与应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歇后语的具体例子,可参考权威词典或语言学资料(如)。

别人正在浏览...

嗳声叹气白鲦鄙近不俊澄辨诚力承露囊尘羁车头吃家饭撤野矢齿颊生香齿如编贝崇禹盗钟豆棚闲话贰卿防水法众抚局浮轻构煽孤拐坏裂假僭尖音教笞教猱升木燋热金饼惊耍九转还丹宽口浪荡子烂椹良莠混杂陵司灵图流庸麻辘辘靡靡之声弄水陪尾旗头秋敛器仗齐紫日禀散紊三无沙洲施工数落淑清燧皇瘫软屯奇王母娘娘五词吴回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