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課程的意思、課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課程的解釋

[course;curriculum] 學校教學的科目與進程

為取得學位而專修的課程

社會學的四年課程

詳細解釋

(1).有規定數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學習進程。《詩·小雅·巧言》“奕奕寝廟,君子作之” 唐 孔穎達 疏:“以教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得依法制也。”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二:“後生為學,必須嚴定課程,必須數年勞苦。” 清 顧炎武 《與友人辭往教書》:“有實心向學之機,多則數人,少則三四人,立為課程,兩日三日一會,質疑問難,冀得造就成材,以續斯文之統。”

(2).特指學校的教學科目和進程。 魯迅 《集外集拾遺·<浮士德與城>後記》:“設講演及學校課程,一般地說,是從事于革命的宣傳工作的。”

(3).交納賦稅的限期。《舊唐書·職官志二》:“﹝刑部比部﹞郎中、員外郎之職,掌勾諸司百僚俸料、公廨、贓贖、調斂、徒役、課程、逋懸數物,周知内外之經費,而總勾之。”

(4).按稅率交納的賦稅。《金史·孫铎傳》:“ 鐸 上言:‘民間鈔多,宜收斂。院務課程及諸窠名錢須要全收交鈔。’” 元 王恽 《為驿程量事緩急給限事狀》:“切見隨路每歲差遣人員赴都,如計禀公事,押運差發課程一切等物者,既還,心欲速得到家,不問鋪馬生受,日行數站,其馬疋不無走損倒死。”《明史·食貨志五》:“凡諸課程,始收鈔,間折收米。”

(5).規劃工程。 宋 劉昌詩 《蘆浦筆記·白玉樓賦》:“惟五城一覩之珍,三獻不逢之寶,蓋於此山積而雲駢。然後大匠課程,羣工謹度,琢瑗礱瑛,鬭珪疊璐。”

(6).考核工作進程。 清 曹寅 《真州述懷奉答徐道積編修翫月見寄原韻》:“課吏不課程,百裡半九十;讀書不讀律,知一二乃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課程”是一個教育領域的核心概念,通常指學校或教育機構為實現特定教學目标而系統規劃的教學内容、活動安排及學習進程。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狹義概念
    指某一學科的教學内容,如“語文課程”“數學課程”,側重具體知識體系的傳授。

  2. 廣義概念
    包含教學目标、教學内容、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完整教育計劃,體現知識、技能、價值觀培養的綜合設計。


二、課程分類

  1. 按教育階段

    • 基礎教育課程(如中小學課程)
    • 高等教育課程(如大學專業課、通識課)
    • 職業教育課程(如技能培訓課程)。
  2. 按修習要求

    • 必修課:學生必須完成的核心課程(如數學、母語)。
    • 選修課:學生根據興趣或發展方向自主選擇的課程(如藝術、編程)。
  3. 按實施形式

    • 傳統面授課程
    • 線上課程(如MOOCs)
    • 混合式課程(線上線下結合)。

三、核心組成要素

  1. 教學目标
    明确學生應掌握的知識、能力或素養,如“培養批判性思維”。
  2. 教學内容
    教材、案例、實驗等知識載體。
  3. 評價方式
    考試、項目作業、實踐報告等考核手段。

四、課程的功能


五、發展趨勢

現代課程更強調跨學科整合(如STEAM課程)、實踐性(項目式學習)和技術融合(人工智能輔助教學)。例如,編程課程從高等教育向中小學普及,體現社會對數字化技能的需求。

若需了解具體課程案例或設計方法,可進一步提供背景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課程的意思

課程是指一門教學内容或教學計劃的總稱。它包括學校或機構規定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如課堂教學、實驗、讨論和作業等,旨在達到特定的學習目标。

課程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課程的拆分部首是讠和王。讠是表示言語、語言的意思,王是表示王室、君主的意思。

課程的總筆畫數是17畫。

課程的來源

課程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臨也》一文中,意為學習或傳授知識。後來逐漸演變為指學校所規定的一門課或一系列課程的總稱。

課程的繁體

課程的繁體字為課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課程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起初的寫法可能是類似于「言教」的形式,表示通過言語傳授。隨着時間的推移,寫法逐漸演變為現代的「課程」。

課程的例句

1. 學校設有多門課程,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2. 我們今天學的課程是關于曆史的。

3. 參加課程的同學們積極參與讨論。

課程的組詞

1. 課程表:指學校或機構規定的一段時間内的課程安排。

2. 選修課:指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選擇的非必修課程。

3. 必修課:指學生必須修讀的課程。

課程的近義詞

教學内容、學科、課目

課程的反義詞

無課程、空白、非教學活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