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圓形發髻。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玉格》:“中使上山未半,見一人幅巾被褐,鬚鬢皓白,二童青衣丸髻夾侍,立屏風側。”
“丸髻”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傳統發髻樣式,主要特點及解釋如下:
指将頭發盤成圓形發髻,通常束于頭頂或兩耳上側,形狀圓潤緊湊,體現整潔端莊的視覺效果。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玉格》中描述:“二童青衣丸髻夾侍”,說明當時侍童或侍女常梳此髻,搭配青色素衣,體現簡潔雅緻的形象。
發髻位置通常在頭頂或耳側,分單丸或雙丸兩種,通過絲帶或簪子固定。
丸髻是一個漢字詞,它指的是古代婦女盤起的髻發,形狀像小丸子。
丸髻的字形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一”和“髟”,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2畫。
丸髻的字義最早出現在《莊子·德充符》中。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丸髻」。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丸髻的字形稍有不同,如在《說文解字》中,它的形狀更像是一個“髟”字上面加一個點。
1. 她頭上的丸髻高高盤起,顯得非常優雅。
2. 她戴着一朵花裝飾在丸髻上,更加美麗動人。
1. 丸髻發:指盤起成丸髻的頭發。
2. 丸髻發簪:用于固定丸髻的發簪。
1. 兜髻:形狀像兜的盤發。
2. 鬟髻:形狀像盤鬟的發式。
1. 散發:指将頭發散開,未盤起的發式。
2. 懸髻:指将發髻懸挂在頭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