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遐夷的意思、遐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遐夷的解释

(1).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汉 刘向 《九叹·愍命》:“今反表以为里兮,颠裳以为衣。戚 宋万 於两楹兮,废 周 邵 於遐夷。”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化益四表,横被无穷,遐夷贡献,万祥必臻。”《宋书·武帝纪中》:“是以絶域献琛,遐夷纳贡,王略所宣,九服率从。”

(2).谓弃世。 元 姚燧 《中书左丞李公家庙碑》:“今復弃养太夫人,而身先朝露,於是遐夷,吾目不瞑泉下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遐夷"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遐”和“夷”两个字组合而成,其含义可从字义拆分和典籍用例两方面进行解释:


一、字义解析

  1. 遐:
    • 本义:远、遥远。指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大。
    • 引申义:长久、远去、疏远。
    • 来源参考:《说文解字》:“遐,远也。”。
  2. 夷:
    • 本义:平坦、平易。
    • 引申义:
      • 中国古代对东方部族的泛称,后泛指中原以外的四方部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 平定、铲平、诛灭。
      • 平和、喜悦。
    • 来源参考:《说文解字》:“夷,平也。”。

二、合成词“遐夷”的含义 “遐夷”作为合成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1. 指远方或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
    • 这是“遐”的“遥远”义与“夷”的“四方部族”义结合的结果。意指距离中原王朝统治中心非常遥远的边疆或异族聚居地。
    • 典籍用例:
      • 《诗经·大雅·常武》虽无“遐夷”连用,但“徐方”被视为“淮夷”之地,有“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句,体现了对远方部族归顺的描写,可作背景参考。。
      • 后世文献如《汉书》、《后汉书》在描述边疆治理、民族关系时,常用“遐方”、“四夷”等词,其语境与“遐夷”所指地域类似。
  2. 指平定远方,使边远地区归顺安定:
    • 这是“遐”的“远方”义与“夷”的“平定”、“铲平”义结合的结果。意指将威德或武力远播至边远地区,使其臣服、安定。
    • 典籍用例:
      • 虽直接使用“遐夷”的经典文献较少,但类似表达常见于歌功颂德的篇章。如班固《封燕然山铭》有“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句,描述窦宪北击匈奴的功绩,即包含平定远方之意。。
      • 清儒王念孙在《广雅疏证》等训诂著作中,对“夷”有“平也”、“灭也”的明确解释,可为“遐夷”此义提供字义支撑。。

三、总结 “遐夷”一词的核心含义指向遥远的边疆异族之地或对远方进行平定使之归顺的行动/状态。它体现了古代中国“华夷之辨”观念下对地理空间和族群关系的认知,以及中央王朝追求“大一统”、德化远播的政治理想。其使用多见于描述疆域、武功或民族关系的文献中。

网络扩展解释

“遐夷”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一、基本解释

  1. 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该含义源自汉代文献,常用于描述中原王朝统治范围之外的偏远地域。例如汉刘向《九叹·愍命》中“废周邵於遐夷”,以及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中“遐夷贡献”,均体现这一用法。

  2. 谓弃世(去世的委婉说法)
    这一含义出现较晚,元代姚燧在《中书左丞李公家庙碑》中写道:“身先朝露,於是遐夷”,即用“遐夷”代指离世。

二、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九叹·愍命》《圣主得贤臣颂》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把臂入林宝锳辩诘摽目嬖宠逼夜不争多禅句呈辞楮弁辞服错动达官贵人邸射都都统豆猪二花脸飞磴飞驾封界凤楼風烟浮财轧账红鰕火叉竞心觐飨捐身徇义举告拘教看大流梨花板面瘫眇视齐赫特青河战穷工极态秋高气和权典荣援阮曲上灵上账山和尚膳羞蛇魔生头死垄沈雅神钲硕辅署议闱姓窝窝蹩蹩相纠相救衔痛萧远戏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