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録的意思、節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録的解釋

從整篇文字裡摘取重要的部分。 宋 蘇轼 《辨黃慶基彈劾劄子》:“當時蒙朝旨節録臺諫所言 惠卿 罪惡降下,既是詞頭所有,則臣安敢減落。”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一·師弟相得》:“﹝ 焦弱侯 ﹞每歲必至吾家,留浹月,借觀書籍,時 焦 貧窶,至手自節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節録(jié lù)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節”和“録”兩部分構成,其核心含義為有選擇性地抄錄或摘取部分内容。以下從語義、用法及權威來源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節選抄錄

    “節”指删減、選取精華部分,“録”意為抄寫、記載。合指從原文中摘取關鍵段落或内容進行抄寫。

    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是書節録諸子百家之言,以備參考。”

  2. 摘要或摘編

    引申為對長篇文章、文件或談話内容的概括性記錄,強調提煉核心信息。

    例:清代學者章學誠《文史通義》提及:“凡作劄記,貴在節録精要。”


二、用法與語境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定義:“節取抄錄;摘錄要點。”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釋義:“摘錄和節選:節録要點。”

  3. 古代典籍用例:
    • 宋代朱熹《朱子語類》:“讀書須節録緊要處,反複思量。”
    • 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暇日節録其異聞,以資談柄。”

四、語義演變

“節録”在當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被“摘錄”“摘要”替代,但仍保留于正式文書或曆史文獻研究中,體現其嚴謹性。其構詞邏輯(節+録)清晰反映了漢語複合詞的能産性及表意精确性。

來源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節録”是“節錄”的繁體寫法,指從整篇文字中摘取重要部分。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與用法

    • 動詞:表示摘錄、選錄的行為。例如:“從報告中節録關鍵數據。”
    • 名詞:指摘錄後的片段文字。例如:“這篇文章的節録已整理成冊。”
  2. 曆史用例
    宋代蘇轼在奏折中提到“節録臺諫所言”,明代文獻也記載學者“手自節録”書籍,說明該詞在古代已用于公文與學術場景。

  3. 現代應用
    多用于學術、新聞等領域,強調精簡提取核心内容。例如整理訪談要點或引用文獻精華部分。

  4. 發音與近義詞

    • 拼音:jié lù(注音:ㄐㄧㄝˊ ㄌㄨˋ)
    • 近義詞:摘錄、摘要,但“節録”更側重選擇性提取。
  5. 注意事項
    大陸簡體通常寫作“節錄”,港澳台地區可能保留繁體“節録”。使用時應根據語境選擇合適寫法。

别人正在浏覽...

百不知保不齊碧青撥萬論千乘廣楮币戴仰大力士丹果達鄉大牙墊弦端靖遁迹黃冠馮馮翼翼孚號鬼工過如惑變戛釜撞甕儉固椒闼浸潭薊丘鸠垣捐赈舉高郡下拘俗守常客姓枯槎冷酷煉飾離詞臨岐柳幄漏洞百出率遵駡街梅粥排困屏篷蛴螬遒躁扇枕少甚麼石菌霜甲豎立聳膊成山歲曆糖衣炮彈韬籥挺争枉費心力惋怒危岩無碑記五皓閑情逸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