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過錯。《三國志·魏志·曹洪傳》“於是泣涕屢請,乃得免官削爵土”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臣仰視天日,愧負靈神,俯惟愆闕,慙愧怖悸。”
(2).缺失。《宋史·河渠志七》:“連歲雨澤愆闕,江湖退縮,渠形尤亢。”
“愆阙”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愆”與“阙”兩個單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過失、差錯或缺失。具體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單字溯源與詞義疊加
“愆”在《漢語大詞典》中釋義為“罪過;過失”,如《尚書·說命》載“其永無愆”;“阙”本義指宮門兩側的高台,後引申為“缺點、空缺”,如《詩經·大雅》雲“衮職有阙”。二者組合後,詞義偏向“因疏忽或過失導緻的缺失”,常見于古代政論或修身語境。
二、古籍例證與語境分析
《後漢書·桓帝紀》載诏書“政有愆阙,眚災屢發”,此處“愆阙”指施政疏漏;北宋曾鞏《救災議》雲“懼天下之吏有愆阙”,則強調官吏履職中的過失。兩例均體現該詞用于批評制度或行為的不完善性。
三、近義詞辨析
與“愆尤”“阙失”等詞相比,“愆阙”更側重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系統性缺陷。清代王念孫在《廣雅疏證》中指出:“愆謂過差,阙謂不周”,說明二字疊加後兼具“錯誤”與“不周全”雙重語義層次。
四、現代使用範疇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屬罕用詞彙,但在研究古代法制史、倫理思想時仍具學術價值。如當代學者研究《唐律疏議》時,常以“刑政愆阙”分析唐代司法制度的漏洞。
“愆阙”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愆阙”多用于書面語境,既可指具體行為錯誤,也可抽象表達事物缺陷,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案牍勞形白茶白纩邊郵淲沱璧珰别有天地逋蠻抄紮晨間塵素赤白痢瘳健純化大威颠蹙東抄西襲方枘蜂虿入懷﹐隨即解衣感分歌片兒過送和粹黑茫茫華妙緩土蹇骧簡諧振動經咒進一層姬姒連方鳢腸淩犯六官隆性樓閣倫次暮夜懷金釀造弄狎怕三怕四齊白石啟蕃栖旅齊雲缺短羣處散遣韶景市易司使主殊相肆閲酸鹹蘇摩遮逃絶鄉保哓喋消息盈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