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方。《書·多士》:“明緻天罰,移爾遐逖。” 孔 傳:“今移徙汝於 洛邑 ,使汝遠於惡俗。” 宋 蘇轍 《西掖告詞·陳軒主客郎中》:“爾昔以文藝發身,名在甲乙中,以靖退補外,安於遐逖,還朝已久,素守不渝。” 郭沫若 《蜩螗集·滿江紅》:“料方壺定感一聲雷,震遐逖。”
“遐逖”是由“遐”與“逖”組成的複合詞,二者在漢語中均表示空間或時間上的遙遠。根據《漢語大詞典》,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周書》的“柔遠能迩,惠康小民,無荒甯,惟王其疾敬德,以延遐逖”,指代遙遠之地或邊遠人群。
從詞義角度分析:
該詞在學術文獻中常與“遐迩”對比研究。根據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數據顯示,其使用頻率低于“遐迩”,多出現在曆史學、古代文學領域的專業論述中。
“遐逖”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文言詞彙,由“遐”和“逖”兩個單字組成:
遐(xiá)
本義為“遙遠”,如“遐方”(遠方)、“聞名遐迩”(遠近聞名)。引申可表示“長久”(如“遐壽”)或“疏遠”(如“遐棄”)。
逖(tì)
同樣表示“遠”,如“逖聽”(遠聽)、“逖矣西土”(出自《尚書》,指遙遠的西方)。古文中也通“惕”,表警惕。
組合“遐逖”:
二字同義複用,強調“極其遙遠”之意,多用于形容空間或時間上的距離。例如:“遐逖之邦”指遠方的國家,“遐逖千古”可形容久遠的年代。
注意:
布襦不賢常語差若毫厘,謬以千裡赤幟出押慈和電風扇調泛抵禁發蒙解縛繁條蜚刍挽粟匪惟風形赓酬宮燭苟容官役蝦蟆鏡汗馬合穗黃韲花賊家饷解贈抗烈老眼樂哈哈連群狸貓換太子靈亮流唱浏陽龍元履險曼珠門隧米色攀高枝兒爬泳骈馳撇葉辟支小乘綪繳喬聲颡氣齊均铨引群務山曲水天鼠曲同位素退版土铏物變五律五星嚣暴罅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