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均;整齊均一。《荀子·賦》:“皇天隆物,以示下民,或厚或薄,帝不齊均。” 王念孫 《讀書雜志·荀子八》:“隆,與‘降’同。示,本作‘施’,俗音之誤也……帝,本作‘常’,字之誤也。”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房室齊均,堂庭如一。出此入彼,欲反忘術。” 宋 葉適 《忠翊郎武學博士蔡君墓志銘》:“挺球玉之純美兮,就巧琢而齊均。”
“齊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平均、整齊均一,強調事物在分布或形态上的均勻性和一緻性。以下從不同角度展開解釋:
“齊均”由“齊”(整齊、等同)與“均”(平均、均勻)組合而成,表示事物在空間、數量或質量上的均衡狀态。例如形容建築布局規整、資源分配公平等場景。
典籍用例
詞義辨析
王念孫在《讀書雜志》中校注《荀子》時指出,“帝不齊均”原應為“常不齊均”,即自然規律本身包含不均衡,進一步強化了“齊均”作為人為追求目标的含義。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齊均”既包含物理層面的整齊,也蘊含對公平、和諧狀态的抽象追求,常見于古代哲學、文學及建築描述中。
《齊均》是一個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齊”是由“齊”和“齊”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8個筆畫;“均”是由“土”和“平”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7個筆畫。
《齊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齊”的意思是平均、相等,表示物體在某種屬性上保持一緻;“均”的意思是平衡、平等,表示各個方面的分配均勻。因此,“齊均”的意思就是物體、事物在某一方面平均或者分配均勻。
《齊均》的繁體形式是「齊均」。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齊均》的古代漢字寫法是「齊均」。
1. 這家公司對待員工的福利齊均,每位員工享受同樣的待遇。 2. 在這個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間的愛是齊均的,沒有人會受到偏愛。 3. 這場比賽的分數齊均,兩方勢均力敵。
1. 齊全:意指一切都具備,沒有缺失。 2. 均衡:意指各個方面相等平衡,沒有不平衡的情況。 3. 齊心協力:意指衆人一起努力,齊心合力。
1. 平均:指一定數量的事物在某一屬性或數值上相等分配。 2. 統一:指将不同的事物或觀點合并為一個整體。
1. 不均:指在某一方面分配不均勻或者不平衡。 2. 不齊:指在某一屬性或者狀态上不平均、不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