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形。《韓非子·喻老》:“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鉶,必将犀玉之杯。” 唐 李商隱 《寄太原盧司空》詩:“ 禹 貢思金鼎, 堯 圖憶土鉶。”《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一件像個黃沙大碗,説是 帝舜 當日盛羹用的,名曰‘土鉶’。”
“土铏”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解釋
由“土”和“铏”組成,形容人品行樸實正直,不追求奢華或虛榮。
詳細釋義
使用場景
成語結構
由兩個單字構成,無固定詞序,但通常以“土铏”組合使用。
注意:若指昆蟲“土蝽”(半翅目害蟲),則與上述成語無關,需根據語境區分。
《土铏》是一個中文詞彙,指代一種古代器物,通常用于磨石,制造磨盤的手工農具。
《土铏》的拆分部首是“土”和“金”,分别表示土地和金屬。其中,“土”的筆畫數為3,“金”的筆畫數為8。
《土铏》源自于古代漢字,最早出現在《鄭碼》中,具有悠久的曆史和文化含義。
《土铏》的繁體字為「土鋩」。
在古時候,漢字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土铏》的古時候寫法,需要進一步研究。
1. 他正在使用手工制作的土铏來磨制谷物。
2. 這塊土铏由上一代農民傳承至今,曆經歲月的洗滌而仍然完好無損。
與《土铏》相關的組詞有:
1. 土石:指土堆中的石頭。
2. 铏鎬:指農民用于犁田或挖掘的金屬工具。
與《土铏》意思相近的詞語:
1. 碾子:指制谷物、磨成粉末的工具。
2. 磨盤:指磨細食物或其他物體的器具。
與《土铏》意思相反的詞語:
1. 機械磨:指使用機器、設備進行磨制的方式。
2. 碎片:指已經被磨碎或破碎的物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