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履嶮 ”。身處險境。 晉 孫綽 《庾冰碑》:“履險思夷,處滿思沖。”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 陸機 犯順履險, 潘嶽 乾沒取危。”《南史·侯安都傳》:“ 周侯 交不擇人,而推心過差,居危履嶮,猜防不設。” 宋 洪邁 《夷堅丁志·金溪渡谶》:“工役者日有履險之勞。”
“履險”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ǚ xiǎn,其核心含義為“身處險境”或“冒險行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履險”既體現客觀的危險處境,也包含主觀的冒險精神,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古籍用例豐富,現代多用于強調面對風險時的态度或行動。
履險(lǚ xiǎn)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屍”和“彳”。其中,“屍”表示屍體,代表着死亡和危險;而“彳”則是一個象形字,象征着行走。兩個部首合在一起,形成了“履險”的意思。
“履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老子》中的一句話:“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表明在人們心中存在着美好和善良的标準,但真正達到這種狀态并非易事,需要經曆許多困難和危險。因此,人們将面對危險和風險的過程稱為“履險”。
在繁體字中,履險則寫作“履險”,字形稍有變化,但含義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履險還有一種叫做“履險”(屍+履+彳)的寫法,字形更加複雜,但意思依然是行走在危險中。
以下是一些關于“履險”的例句:
1. 他在創業的道路上履險前行,最終取得了***************。
2. 那個壯士毫不猶豫地履險救出了被困的小孩。
與“履險”相關的組詞有:
履行(lǚ xíng):遵守、執行。
避險(bì xiǎn):躲避危險。
冒險(mào xiǎn):不顧危險去做某事。
“履險”的近義詞是冒險,反義詞則是避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