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生草本,莖直立,全株被白色綿毛。葉互生,倒披針形或匙形。花黃色,成頭狀花序。中醫以全草入藥,有祛痰止咳功能。也稱鼠耳草、佛耳草。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鼠麴草》:“麴,言其花黃如麴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葉形如鼠耳,又有白毛蒙茸似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鼠麴草》:“ 日華 《本草》鼠麴即《别録》鼠耳也……原野間甚多。二月生苗,莖葉柔軟,葉長寸許,白茸如鼠耳之毛,開小黃花成穗,結細子。”
“鼠曲”是一種草本植物的名稱,在中文語境中主要指代菊科鼠麴草屬植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鼠曲為二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高約10–5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綿毛,莖直立或斜升,常基部分枝呈叢生狀。
中醫以全草入藥,具有祛痰、止咳的功效,常用于治療呼吸道疾病。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其别稱來源:因“葉形如鼠耳,有白毛”,花黃如麴色,故稱“鼠麴草”。
别稱鼠耳草、佛耳草,常見于原野、山坡等濕潤環境。部分地區的民俗中,其嫩葉可用于制作青團等食品。
如需進一步了解植物分類或具體藥方,可參考《本草綱目》或現代藥用植物圖譜。
鼠曲(shǔ qū)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個意思。首先它可以指代老鼠,是小動物類别中常見的一種。其次,鼠曲也可以用來形容某種形狀或彎曲的東西。
鼠曲的拆分部首是鼠(shǔ),由“鼠”字的上部分組成,表示與老鼠相關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8畫。
鼠曲一詞最早來源于古代漢語,可以追溯到《史記》中。而繁體字形式為鼠蛀。
在古代,鼠曲的寫法略有不同。古時候的鼠曲是由“鼠”字上面垂直加一橫畫,在下面加兩個小豎畫組成的。
1. 微風吹拂,稻浪如鼠曲。
2. 他的手法獨特,交織出一個個鼠曲的線條。
鼠穴、鼠咬、鼠迹、曲線、曲折
老鼠、鼠類、鼠形
野鼠、鼠輩、鼠目寸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