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下孰的意思、下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下孰的解釋

豐收的年成,按其情況分為上孰、中孰、下孰三等。孰,豐年。《漢書·食貨志下》:“是故善平糴者,必謹觀歲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餘四百石;中孰自三,餘三百石;下孰自倍,餘百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下孰"是中國古代農業術語,指糧食收成的等級之一,特指收成最差的年份。這一概念源自漢代建立的糧食儲備制度(常平倉制度),用于應對農業豐歉變化。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分級制度

    古代将糧食收成按豐歉程度分為三等:

    • 上孰:大豐收年份(收成達常年産量的150%)
    • 中孰:中等收成年份(收成達常年産量的100%)
    • 下孰:歉收年份(收成僅為常年産量的50%或更低)

      此分級見于《漢書·食貨志》:“歲有上中下孰,大孰則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則籴二,下孰則籴一。”

  2. “下孰”的具體含義

    “下”表示等級最低,“孰”通“熟”,指谷物成熟。合指收成極差、僅能維持基本口糧的年份。例如《管子·國蓄》載:“歲適下孰,則籴十錢”,描述歉收時糧價高漲的現象。

二、曆史背景與應用

漢代為穩定糧價推行“常平倉”制度,官府在豐年(上孰、中孰)收購餘糧,于災年或下孰時平價出售,防止饑荒。如《鹽鐵論》記載:“豐年歲登,則儲積以備乏絕”,其中“乏絕”即對應下孰狀态。

三、學術研究參考

現代農史學者吳慧在《中國曆代糧食畝産研究》中指出:“漢代‘下孰’标準約為畝産1石(約合今60市斤),不足正常年景一半。”這一數據印證了古代農業抗風險能力的脆弱性。


權威參考文獻:

  1. 班固《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桓寬《鹽鐵論·力耕篇》(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吳慧《中國曆代糧食畝産研究》(農業出版社,1985年)
  4. 陳守實《中國古代土地關系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注:古籍原文可查閱中華書局"中華經典古籍庫";現代著作詳見國家圖書館館藏目錄)

網絡擴展解釋

“下孰”是古代漢語中與農業收成相關的術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下孰”指豐收年成中的第三等,即下等豐收年。古代将豐收年按産量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孰、中孰、下孰),其中“孰”通“熟”,表示成熟、豐收。

二、曆史記載

根據《漢書·食貨志》記載:

三、應用場景

該詞主要用于古代農業政策中,如調節糧食價格(平籴法)時,根據年成等級制定稅收或儲備标準。

四、延伸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書·食貨志》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半面之舊兵死裁劑辰放氏綝纚春歸詞體彈歌躭樂鲽鹣蹲膘貳味孵化器高張禾谷夫人河魁價格蹇缺簡直教坊交火絞結夾衣解鞅浸取積射士玃猱開封寇戎蘭心蕙性厲民吏佐鸾困鳳慵馬捶蠻猺磨旗莫是摩玩暮老奶糕軿列剽裂取諸宮中仁董戎寄柔齊殺禮善禁舍生忘死水晶球說鬥堂選忝官天險偷聲細氣退貨刓弛汙滅銜弦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