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逸樂。 漢 揚雄 《百官箴·少府箴》:“至於躭樂流湎而 妲 ( 妲己 ) 末 ( 末喜 )作祟。” 漢 徐幹 《中論·夭壽》:“自時厥後立王,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知小人之勞苦,惟躭樂是從。”
(2).極其愛好。《隸釋·漢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躭樂道術,教授經業。”
躭樂(dān lè)是漢語古語詞,現多寫作“耽樂”,指沉溺于享樂,強調過度沉迷而荒廢正事。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義溯源
“躭”為“耽”的異體字,《說文解字》釋“耽”為“耳大垂也”,本義指耳朵下垂,後引申為“沉溺”;“樂”指快樂、享樂。二字組合後,核心含義為過度沉浸于逸樂。古籍中如《詩經·衛風·氓》的“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即用此引申義。
權威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載:“躭樂”意為“沉迷于歡樂”,含貶義色彩,暗指因享樂而懈怠責任。例如《尚書·無逸》中周公勸誡“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遊、于田”,實為對“躭樂”的警示。
古籍用例佐證
近義詞辨析
與“享樂”不同,“躭樂”隱含非理性的放縱,近于“沉湎”“縱欲”;與“怡情”相較,後者指適度愉悅身心,無貶義。
參見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躭”字條;《尚書·無逸》篇;朱熹《詩集傳》卷四。古籍原文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
“躭樂”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ān lè,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基本釋義
引證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如《漢書》《左傳》等,常與負面語境關聯,暗示因過度享樂而荒廢正事。例如《左傳·襄公十年》提到“躭樂”與禮儀規範的沖突。
結構與詞源
近義詞與關聯詞
類似詞彙包括“逸樂”“耽溺”,而反義詞可參考“勤勉”“克己”等。
如需更詳細的文獻例證或曆史演變,可參考《說文解字》《漢書》等古籍,或查閱權威漢語詞典。
保育員八圻畢羅材大難用車道宸扉初級大丙單幅登遐鼎鋸頂踵多變幡幟非徒廢心高樓逛青鼓發還錦槐第昒昕驕戚赍排極親鸠尾倔強類味邏役露田買紅滿腔熱忱靡匜墓亭佞讇盤辟蒱戲敲碁泉脈人選上邦生巧式凴叔祖母司盟松心退押土窟春誷冒威德微言大誼無奇不有響逸顯耀險谀小道小铠效益工資宵燭洗耳拱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