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非是;或許是。 唐 窦常 《奉寄辰州房使君郎中》詩:“何妨密旨先符竹,莫是除書誤姓名。”《朱子語類》卷十九:“ 孟子 所謂求放心,集義所生,莫是立根本處否?” 宋 劉克莊 《水調歌頭·八月上浣解印别同官席上賦》詞:“莫是散場 優孟 ,又似下棚傀儡,脫了戲衫還。”《水浒傳》第十二回:“你莫是綽號喚做 青面獸 的?”
“莫是”的漢語詞典釋義與用法詳解
一、基本釋義
“莫是”為古漢語常用詞組,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方言或書面語,主要表達兩種含義:
例:《水浒傳》第二回:“莫是師父說的那個‘大蟲’來了?”(此處表推測)
例:《敦煌變文集·維摩诘經講經文》:“莫是菩薩化身來?”(此處“莫是”即“不是”)
二、字源與結構分析
本義為“日落時分”(同“暮”),後引申為否定副詞,意為“不要”“沒有”。《說文解字》釋:“莫,日且冥也。”
本義為“直”“正”,後演變為判斷動詞。《說文解字》:“是,直也。從日、正。”
“莫是”的否定義源于“莫”的否定功能(如“莫愁”);推測義則因“莫”在疑問句中弱化為揣測語氣(如“莫須有”)。
三、權威詞典引證
“莫是:① 莫非是;難道是。② 不是。”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第7卷,第1423頁。
“莫是:〈書〉表示推測或反問,相當于‘莫非’。”
來源:商務印書館,第924頁。
“莫:④ 副詞。表示揣測,相當于‘大約’‘或許’……如‘莫是’即‘莫非’。”
來源:商務印書館,第348頁。
四、經典文獻用例
宋·楊萬裡《夏夜玩月》詩:“莫是竹君疏解處,放教清影過窗來?”(莫非是竹子疏朗處,讓月光透窗而入?)
唐·寒山詩:“莫是出頭時,勸君休進步。”(不是出頭的時機,勸你莫要冒進。)
五、方言與現代表達
在吳語、粵語等方言中,“莫是”仍保留推測用法,如蘇州話“俚莫是生病哉?”(他莫非生病了?)。現代書面語中多被“莫非”“難道”替代,但詩詞、仿古文體中偶見沿用。
參考資料
“莫是”是一個古代漢語中的疑問短語,主要用于表達不确定、推測或懷疑的語氣,常見于詩詞或文言文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莫是”相當于現代漢語的“莫非是”“難道是”或“或許是”,表示對某事的真實性或可能性存疑。例如:
例句:
“昨夜裙帶解,今朝蟲子飛。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玉台新詠·權德輿詩》)
此處的“莫是”即表達“難道是丈夫要歸來”的猜測。
“莫”的含義:
“是”的作用:
“莫”在古漢語中還有以下常見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莫”的演變或通假用法,可參考《說文解字》或古漢語詞典(來源:)。
百盞傍蔭寶方裁取誠僞池魚林木寸鐵禫祭倒竈頂門壯戶斷事斷正枋臣訪賢風宇分威歸轍邯鄲行橫了心何在紅丸案荒茫花信年華溷俗降香嬌妩節竅進言迥塗決雲兒沮憤樂居煉骨钌甃離流買庸而決窦眉高眼低梅花雷沒水綿糖滅茬怒烘烘青藓勺子施身視聽霜醉熟卧私函太常公條文蹄間三尋塗迹突鏡望歲婉和撾打小豎子小學校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