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愧居官位。 南朝 梁 殷芸 《小說》卷二:“ 張子房 與四皓書雲:‘…… 良 以頑薄,承乏忝官。’” 唐 元結 《奏免科率狀》:“忝官屍祿,欺上罔下。”
“忝官”是一個文言詞彙,由“忝”和“官”二字組成,通常用于自謙語境:
字義解析
整體含義
“忝官”字面意為“愧居官職”,即自謙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卻擔任了某個官職。例如:“臣才疏學淺,忝官于此,實感惶恐。”
使用場景
多見于古代奏章、書信或文人自述中,體現謙遜态度。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但可出現在仿古文體或特定禮儀場合。
類似表達
注意:使用時需注意場合,避免現代日常交流中濫用文言自謙詞,以免顯得不合時宜。
《忝官》(tiǎn guā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忝和官。忝的部首是心,它的筆畫數為7畫;官的部首是宀,它的筆畫數為8畫。
《忝官》這個詞來源于古時的官方文書和會議上,用來自謙自降的卑辭,表示對自己地位的低估。在現代漢語中,它指的是對自己擔任的官職感到慚愧和忝尴尬。
在繁體字中,忝官的寫法為「忝官」。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忝通常作為動詞使用,寫作「忝」或「兲」。官寫作「官」或者「冠」。
以下是使用《忝官》這個詞的例句:
1. 實在不敢忝官,對您的贊賞深感愧疚。
2. 忝官之職,願竭盡全力,不負使命。
忝官的組詞有:忝辱、忝同、官職、官場等。
忝官的近義詞有:忸怩、愧疚、慚愧、害羞等。
忝官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立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