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主将設置軍帳的方位。 唐 楊炯 《出塞》詩:“二月河魁将,三千太乙軍。” 唐 李白 《司馬将軍歌》:“身居玉帳臨河魁,紫髯若戟冠崔嵬。” 宋 張淏 《雲谷雜記·玉帳》:“戌為河魁,謂主将之帳宜在戌也。”
(2).叢辰名,月中的兇神。據星命術士的說法,陽建之月,前三辰為天罡,後三辰為河魁;陰建之月則相反,這一天諸事宜避。《新唐書·呂才傳》:“ 歷陽 成湖,不共河魁; 蜀郡 炎火,不盡災厄。”《剪燈新話·渭塘奇遇記》:“孤眠憐 月姊 ,多忌笑河魁。”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呂無病》:“女翻檢得之,先自涉覽,而後進之,笑曰:‘今日河魁不曾在房。’”
“河魁”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術語,主要涉及軍事和星命術兩個領域,具體解釋如下:
指古代主将設置軍帳的吉利方位。根據天幹地支理論,“戌”對應河魁,主将的軍帳應設在戌位(即西北方),以象征權威與戰略優勢。
例證:
在玄學中,河魁是“叢辰名”,即月中的兇神,需避忌行事。其位置隨陰陽月建變化:
“河魁”的兩種含義均體現了古代文化中天文與軍事的融合,既有實際方位選擇,也包含趨吉避兇的玄學思想。需注意,現代語境下該詞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化研究領域。
《河魁》一詞是指在河流中位高權重的最大船隻,也可以指船隊中的領船人。部首拆分為“水”和“鬼”,總筆畫數為15畫。
《河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水運時代,當時河流交通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方式。由于河流水勢浩渺,船隻在河上行駛時需要有人熟悉水勢和引領船隊,因此“河魁”一詞逐漸形成,指代那些在河流中引領船隊的領船人。
在繁體字中,“河魁”可以寫作「河魁」。
古代漢字寫法中,“河魁”依然是以“河”和“魁”組合而成的。這兩個字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意義和結構并未改變。
以下是關于“河魁”這個詞的例句:
與“河魁”相關的組詞有:河船、魁首、魁偉。
與“河魁”近義的詞語有:船長、船夫、航海家。
與“河魁”反義的詞語有:水手、船員、隨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