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rowth and decline]∶增減;盛衰
(2) [change]∶謂變化
(1).增減;盛衰。《後漢書·黨锢傳贊》:“蘭蕕無并,消長相傾。” 宋 蘇轼 《前赤壁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清 戴名世 《<兒易>序》:“經世之大者,莫大於陰陽之消長,治亂之循環,君子小人之進退。” 魯迅 《兩地書·緻許廣平二四》:“其實,我的意見原也一時不容易了然,因為其中本含有許多矛盾,教我自己說,或者是人道主義與個人主義這兩種思想的消長起伏罷。”
(2).謂變化。《明史·韓文等傳贊》:“一擊不勝,反噬必毒,消長之機,間不容髮。” 清 黃遵憲 《遊箱根》詩:“ 神武 開闢來,亘古無消長。”
“消長”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xiāo zhǎng,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增減與盛衰
指事物在數量、規模或狀态上的減少與增長、衰落與興盛。例如自然界中資源的此消彼長,或曆史朝代的興衰更替。
例句:蘇轼《赤壁賦》中提到“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形容月亮圓缺變化卻總量不變。
變化與更替
廣義上泛指事物隨時間推移的動态演變,如陰陽交替、社會治亂循環等。
例句:《後漢書》中“蘭蕕無并,消長相傾”,比喻對立雙方無法共存,此消彼長。
文學與哲學
常用于描述抽象概念的變化,如道家思想中的陰陽平衡、儒家對治亂循環的探讨。
自然科學
在生态學中,指生物群落的動态平衡。例如:掠食者(如野兔)數量減少會導緻被捕食者(如野草)增長,形成競争關系。
社會與經濟
用于分析經濟波動、人口增減或權力更疊等現實問題,如“消長之機,間不容發”(《明史》)。
“消長”既可描述具體事物的增減(如資源、生物數量),也可用于抽象概念的變化(如運勢、思潮)。其核心在于揭示事物動态平衡的規律,廣泛適用于人文、自然等多個領域。
消長是一個動詞,指的是事物在發展或變化過程中的增減或興衰。它可以用來描述物價、市場、人事變動等方面。在這個詞中,消指消失、減少,而長指增加、興盛。
消長是一個由兩個部分組成的漢字。它的偏旁部首是“水旁”,表示與水相關的意義,比如流動、變化等。另一個部分是“長”,表示增長、發展。
消長最早出現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夫物之消長,謂之感動”,意思是物體的增減變化被稱為感動。後來這個詞逐漸被用來形容各種事物在增減變化中的情況。
消長是消長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消長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舊字形是“虓”,由“虍”和“肖”組成。它的結構中,虍是指一種類似老虎的野獸,肖則表示像、跟隨。
1. 這家公司的業務在過去幾年中經曆了消長,現在正處于快速增長階段。
2. 春夏秋冬四季的消長是大自然的規律。
組詞:消亡、增長、衰退、興盛
近義詞:興衰、變化、起伏
反義詞:穩定、持續、不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