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蟒蛇”
亦作“蚦蛇”。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蚺蛇珍於 越 土,中國遇而惡之;黼黻貴於華夏,裸國得而棄之。當其無用,皆中國之蚺蛇,裸國之黼黻也。”《山海經·大荒南經》“ 黑水 之南,有玄蛇食麈” 晉 郭璞 注:“今南山(方)蚦蛇吞鹿,亦此類。” 晉 葛洪 《抱樸子·诘鮑》:“ 越 人之大戰,由乎分蚺虵之不均; 吳 楚 之交兵,起乎一株之桑葉。”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下:“蚺蛇,大者五六丈,圍四五尺。以次者,亦不下三四丈,圍亦稱是。身有斑文如故錦纈。” 宋 洪邁 《夷堅丙志·魚肉道人》:“夜聞林莽戛戛聲,大蚺蛇入穴,繼之者源源不已,蟠繞於旁。” 清 趙翼 《嶺南物産圖六十二韻》:“飢蛟猛取虎,蚺蛇饞吞鹿。”
蚺蛇的詳細解釋如下:
蚺蛇(拼音:rán shé)是漢語詞彙,通常指一類大型蛇類,中文語境中常與“蟒蛇”混用。其名稱源于古代文獻,如三國時期嵇康的《答難養生論》中提到“蚺蛇珍於越土”,暗示其在特定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分類與分布
蚺蛇屬于蚺屬(學名:Eunectes),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熱帶地區,如綠蚺蛇(又稱大水蟒)和黃蚺蛇兩種。
形态特點
若需了解更詳細的分類或文化典故,可參考曆史文獻或生物學資料。
《蚺蛇》(rán shé)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一種毒蛇,也稱為盤蛇或海蛇,常見于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
《蚺蛇》的部首是蟲字旁(虍字旁),由“蟲”字和右旁的“㐅”(yǎ)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蚺蛇》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自中國古代文獻。蚺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認為具有神秘和危險的象征,因此經常出現在神話故事和詩詞中。
《蚺蛇》的繁體字為「蚺蛇」。
古代漢字中的《蚺蛇》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形态基本保持一緻。
1. 她在河邊發現了一條色彩斑斓的蚺蛇。
2. 傳說中,蚺蛇是海神的使者。
蚺蛇的組詞:蚺蛇纏腕,蚺蛇旋舞。
蚺蛇的近義詞:水蛇,巨蟒。
蚺蛇的反義詞:非毒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