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oon]∶到中午
天将交午
日已交午
(2) [web]∶縱橫交錯
(1).縱橫交錯。《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 晉 範甯 注:“羈貫,謂交午剪髮以為飾。” 唐 段成式 《柔卿解籍戲呈飛卿》詩之一:“良人為漬木瓜粉,遮卻紅腮交午痕。” 宋 洪邁 《夷堅甲志·高俊入冥》:“二徑交午,不知所適。”
(2).即華表。 晉 崔豹 《古今注·問答釋義》:“ 程雅 問曰:‘ 堯 設诽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橰,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也。 秦 乃除之, 漢 始復修焉。今 西京 謂之交午也。’”按, 五代 馬缟 《中華古今注·堯诽謗木》作“交午柱”。
“交午”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事物交叉、錯雜的形态。該義項在文獻中較為常見:
指古代立于道路或宮門旁的立柱,用于納谏或标識方位:
部分現代資料(如、4)提到“交午”有“到中午”的引申義,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例證,可能為現代擴展或誤讀,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權威辭書,核實古義與用例。
《交午》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午時相交。在古代中國,一天被劃分為十二個時辰,而《交午》指的是太陽在正午時交叉。
《交午》的拆分部首是“十”字旁,它的筆畫數是6畫。
《交午》源于古代中國的日時系統。它是根據太陽的運行狀态來劃分出不同的時辰。在繁體中,《交午》的寫法為「交午」。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交午》的基本結構并未改變。它的古代寫法為「交午」,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1. 夏日的正午,太陽位于天空的中心,這正是《交午》的時刻。
2. 《交午》時,陽光最為猛烈,天氣最熱。
交響樂、交叉口、交織、午餐、交往、休息。
中午、正午、午時。
清晨、傍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