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脩的意思、校脩的詳細解釋
校脩的解釋
校訂修正。 漢 陸賈 《新語·術事》:“校脩五經之本末,《道德》之真僞。”
詞語分解
- 校的解釋 校 à 學堂,專門進行教育的機構:校園。校長。 軍銜的一級,在“将”之下,“尉”之上。 古代軍隊編制單位:校尉(統帶一校的軍官)。 校 à 比較:校場。 查對、訂正:校勘。校訂。校對。 筆畫數:;
- 脩的解釋 脩 ū 同“修”。 幹肉:“凡肉脩之頒賜,皆掌之。” 舊時指教學的酬金:束脩。脩金。 幹枯。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校脩”是“校修”的異體寫法,其核心含義指對書籍、文字等進行校正、修訂和完善。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釋義:
一、字形結構與音韻
- 字形: “校脩”由“校”與“脩”構成。“校”本義指木栅欄,引申為考核、比較;“脩”本義為幹肉,引申為整治、治理、學習。二字組合,突出“通過比較核對進行修正”之意。《漢語大字典》指出“脩”通“修”,表“整治、修理”義。
- 音讀: “校”讀作 jiào,“脩”讀作 xiū。
二、核心釋義
指對書籍、文獻或文字進行核對、訂正、修改和完善的工作。其過程包含:
- 校對 (Collation): 對照不同版本或底本,核查文字異同。
- 訂正 (Correction): 改正發現的訛誤、脫漏或衍文。
- 修訂 (Revision): 在訂正基礎上,進行内容或表述上的完善。
- 整理 (Arrangement): 使文本條理清晰、體例統一。
三、書證與用法
- 古代文獻應用: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籍整理工作。例如,清代學者在整理古籍時常進行“校脩”,确保文本的準确性與可靠性。《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釋義為“校訂修正”。
- 現代延伸: 雖不如“校訂”、“校勘”、“修訂”常用,但在強調對文本進行全面核對和修正的語境中仍可使用。
四、相關詞彙辨析
- 校勘: 更側重于考訂文字異同、正誤,探究版本源流,是“校脩”工作的核心環節之一。
- 校訂: 強調對照可靠材料改正錯誤,範圍通常小于“校脩”。
- 修訂: 強調修改更新内容,使其完善,可能包含超出單純文字校正的工作。
- “校脩”與“校修”: “校修”是更常見的寫法,“脩”在此語境中是“修”的通假字或異體字,兩者含義相同。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對“校脩”有明确釋義,并提供古代文獻書證,是解釋該詞最權威的辭書之一。
- 《漢語大字典》(徐中舒主編,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詳細解釋了“校”和“脩”(含通“修”義)的字形、本義及引申義,為理解“校脩”構詞提供依據。
- 《辭源》(商務印書館): 雖未直接收錄“校脩”,但對“校”、“脩/修”的釋義及“校勘”等相關詞的闡釋,有助于理解“校脩”的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校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主要含義(校訂修正)
-
基本解釋
指對文獻、典籍進行校對和修正,強調文字或内容的準确性。例如漢朝陸賈在《新語·術事》中提到“校脩五經之本末,《道德》之真僞”,即通過校訂經典來辨析真僞。
-
字義拆分
- 校:指校對、校正,如“校訂文字”。
- 脩:通“修”,意為修正、整理,如“修書”。
二、引申含義(修身養性)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修身養性”,認為“校”指修正言行,“脩”指修養品德。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直接例證,可能是現代對字義的擴展解讀。
三、使用建議
- 在涉及古籍、文獻時,優先采用“校訂修正”的釋義。
- 若用于描述個人修養,需注意語境是否支持引申義,避免歧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語·術事》原文或權威訓诂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跋録邦事八刑不兩立産品質量刬卻婵婉丑穢帶局大訓東扯西拽佛氏府報伏引槁瘁共管矔習固定資産浩如煙海黑祲和文華腴回跋混成協獲偶箋彩降宥節推吉故緊三火四苴茅焘土刊刻口中虱苦行鬣毛領薦螺墨面貌默寫木星上行狃泰愆戾喬遷之喜豈敢親強親狎刃面驲遞善行稍綠繩愆糾違剩味深穩貪惡跳台滑雪題芽頽甍土紳無驗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