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跋收錄。《四遊記·八仙求文老子》:“吾今将原著經典,盡行跋録,藏之九重天外,不復與人世作舟楫矣。”
跋録(bá lù)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複合詞,現多寫作“跋錄”,其核心含義指附于書籍、字畫等作品末尾的說明性、評價性或考據性文字。以下從詞典學角度詳細解析其釋義與用法:
“跋”的本義
指文體的一種,通常位于作品末尾,内容多為評價、考據、記事或說明創作背景。與“序”相對(序置于卷首)。
《說文解字》:“跋,蹎也。從足,犮聲。”後引申為“題寫于文末”。
《辭源》:“跋,文體之一,書于文字之後。”
“錄”的含義
本義為記錄、抄寫,此處指對内容的輯錄或說明。
《說文解字》:“錄,刻木也。”引申為記載、整理。
複合詞“跋録”
即“跋文”與“輯錄”的結合,指對作品末尾題跋文字的整理或編纂,亦可泛指跋文本身。
《漢語大詞典》:“跋録:即跋文。亦指編纂跋文。”
學術性考據
常見于古籍、書畫真迹後,記錄版本源流、真僞鑒别或作者生平。
例:清代藏書家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系統跋録古籍版本信息。
創作背景說明
交代作品寫作動機、成書過程或增補内容。
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實為跋録,自述抗元經曆。
藝術評價
書畫題跋常含鑒賞意見,如董其昌《畫禅室隨筆》跋録曆代名畫。
釋“跋録”為跋文編纂,見第12卷第87頁。
詳述“跋”文體源流,第三冊第256頁。
分析題跋在版本鑒定中的作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例舉書畫跋録的文體特征,中華書局,1999年。
(注:因部分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紙質權威出版物為準。)
“跋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跋録”指對書籍、文獻等内容的題跋收錄,即整理并記錄附在正文後的評注、批語或附錄。該詞常用于古籍整理或文獻彙編場景,強調對附加内容的系統性收集。
組合後,“跋録”特指對這類附加内容的整理與保存。
主要見于古典文獻,如明代小說《四遊記》中的用例:“吾今将原著經典,盡行跋録,藏之九重天外。”
“跋録”強調對書籍附錄、批注的系統性記錄,屬于文獻學範疇的專業術語,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籍研究領域。
阿閣阿徇巴爾紮克白鹾巴戟天備職碧潭潭策名就列城郊逞奇眩異稱訴赤根菜詞素從俗浮沉大北勝佃農抵背扼喉東門黃犬耳杯佛人負貳歌諷公鑒灌暢闳耀鴅吺皇恩淨月潭軍牢課制枯皮蛎灰流沛隴畝籠頭露囤廬園秘畫南音鳥吟盤節批亢擣虛潛文清楚青雘器物榮澤揉和濇濇省司世榮師錫順貞泝流貪汙痛徹心腑外水衛戍區誤斷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