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善行的意思、善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善行的解釋

(1) [benefaction]∶慷慨的捐獻

(2) [mercy]∶使人免受折磨、懲罰或痛苦的仁慈行為

詳細解釋

(1).美好的品行;美好的行為。《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孟子·盡心上》:“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人之情所願得者,善行、美名、尊爵、厚利也,而先王能操之以臨天下之士。”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但觀《琵琶》得傳至今,則 高則誠 之為人必有善行可予,是以天壽其名,使不與身俱沒。”

(2).善于行路。《老子》:“善行無轍迹。”

(3).慈善的舉動。《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有此善行,上帝必然回嗔,或者收回雷部,也未可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善行的漢語詞典釋義與權威解析

一、基本釋義與詞源解析

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善行”是由“善”與“行”組成的複合詞,指符合道德規範的、有益于他人或社會的行為。其中,“善”本義為吉祥、美好,引申為品德高尚;“行”指行動、作為,合稱後強調通過具體實踐體現的良善品質。

二、經典文獻中的語義演變

《禮記·曲禮》中記載“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表明古代儒家思想将善行與個人修養緊密結合。漢代《說文解字》進一步注解:“善,吉也;行,人之步趨也”,從字形與字義雙重角度闡釋其内涵。至明清時期,《康熙字典》歸納為“善行,德之施也”,凸顯其道德實踐屬性。

三、現代語義與用法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善行”為“善良的、有益于社會的行為”,例如捐款助人、志願服務等。該詞在當代語境中常與“公益”“慈善”關聯,既保留傳統道德意涵,又融入現代社會價值。

四、語言學特征與近義詞辨析

從詞性看,“善行”屬名詞,多作主語或賓語,如“善行感人”“弘揚善行”。近義詞“善舉”側重具體行為,“善德”偏重内在品質,而“善行”則兼具行為與品德的統一性,此差異在《古代漢語辭典》中有詳細辨析。

網絡擴展解釋

“善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綜合各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一、核心含義

  1. 美好的品行或行為
    指符合道德标準的優秀品質和舉動。例如《孟子·盡心上》提到“見一善行,若決江河”,強調善行的影響力。

  2. 慈善的舉動
    包括慷慨捐獻、幫助他人脫離困境等具體行動,如“造橋鋪路”等公益行為。

  3. 特殊語境含義

    • 善于行路:出自《老子》“善行無轍迹”,指行動不留痕迹(此義項較少見)。
    • 法律術語:指完善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如的例句)。

二、延伸解析

三、實際應用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經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幕編者按比肩皆是鄙劣冰炭不相容镈鐘不懂眼參穢忏滌長纓楚子膽戰心寒道窮曡子惡狠匪軍撫标幹黩廣庭大衆骨發皓帶黑幫禾麥亨會虹映滑頭鬼駕車稷狐鯨吞蛇噬京兆畫眉阬谷款型類總亮話兩稅律堂馬綱庬洪木錧納蘭性德派送攀朱檻前隊橋墩七诰摖鬼绮疎肉吊窗散帶沙糖谂知駛風首日封太平門田結恬逸枉直獻納小登科稀零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