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貪婪兇惡。《詩·大雅·旱麓》“鳶飛戾天” 漢 鄭玄 箋:“鳶,鴟之類,鳥之貪惡者也。”
“貪惡”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tān è,其核心含義為貪婪兇惡,具體解釋如下:
語源依據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鄭玄對《詩經·大雅·旱麓》的箋注:“鳶,鴟之類,鳥之貪惡者也”,以鸷鳥比喻貪婪兇殘的品性()。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人品行惡劣,如貪官污吏、暴虐的統治者,或形容動物(如猛禽)的兇殘本性()。在古典文獻中,常與“暴惡”“言惡”并稱“三惡”,表示極端惡劣的行為()。
結構特點
由“貪”(上下結構)與“惡”(上下結構)組合而成,兩字均含負面含義,強化貶義色彩()。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注解、詞語結構及使用場景,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獻原文。
貪惡是一個中性詞,包含了貪婪和邪惡的意思。它由貪和惡兩個字組成。
貪:貝部,8筆
惡:心部,9筆
貪惡的來源比較複雜,多與人的欲望和道德觀念相關。貪指的是對物質、權勢等無止境的追求;而惡則指的是邪惡、不道德的行為或者人的本質。因為人類的本性往往會受到欲望和道德約束的雙重力量,所以産生了這個詞。
貪惡
在古代漢字中,貪的寫法為 "土 + 共 + 個",而惡的寫法為 "心 + 欠"。這些寫法在隸書、篆書以及金文中都有所體現。
1. 他的貪惡本性讓他陷入了無盡的深淵。
2. 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因為貪惡的欲望而遭受了民衆的唾棄。
組詞:貪婪、貪得無厭、邪惡、惡劣、邪念
近義詞:貪婪、貪心、邪念、堕落
反義詞:正直、善良、純潔、高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