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芋頭的異名。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蔬穀上》:“博羅,《蔬譜》:大者謂之芋頭, 嘉定 名之博羅,旁生小者謂之芋嬭。”
(2).蒙古語boru音譯。青色;灰褐色。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孛羅者,青也。亦作博羅。”
"博羅"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釋義,現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解析如下:
一、地理專名 "博羅"是中國廣東省惠州市轄縣名稱,始置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該地名源自秦代設立的"傅羅縣",東晉鹹和六年(331年)改稱"博羅",沿用至今已超1680年。據《元和郡縣志》記載,其名取義"廣納百越,羅緻人才"的政治願景(來源:中國行政區劃網)。
二、姓氏源流 作為罕見複姓,"博羅"源自元代蒙古族部落名,後演變為姓氏。《元史·氏族表》載其出自成吉思汗近衛軍"博爾術"部族,元亡後部分後裔取首字"博"與末字"羅"組合為漢姓(來源:《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中華書局2010版)。
三、民族語義 在彜語北部方言中,"博羅"(bo luo)指代傳統竹制量器,容量約合現代2.5升,常見于大小涼山地區糧食交易場景(來源: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彜漢大詞典》)。
四、古語轉寫 《遼史·國語解》記載契丹語"勃魯恩"(boluon)在元代音譯為"博羅",意為"青灰色的獵鷹",特指契丹貴族馴養的矛隼品種(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遼史》卷116)。
“博羅”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需結合上下文理解。以下是主要解釋:
博羅縣隸屬惠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東北部,東江中下遊北岸,毗鄰深圳、東莞等地。該縣曆史悠久,秦朝時設“傅羅縣”,後改稱“博羅”,現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組成部分,擁有羅浮山等自然景觀。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了多來源解釋,若需更詳細的地理或曆史資料,可參考、7的行政區劃沿革記錄。
阿物兒白殼百戲八級工資制包公餅拓襞染鷩雉床單處之夷然丹極蹈節死義達士通人電旂對敭掇賺發暢風塵碌碌封殖福為禍先剛慠各色觀民鶴鶴花杵鹄白洄湍及艾椒茶揭舉金瑜盡早空村款局冷意連绻靈獸柳橋俚窳芒然爬疏撲打撲刀遒密權閉舍身求法石笕釋巾士民酸恻宿盜素色填撫填陷同樂頭陁蛙坎鮮禽奚國西陵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