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象征主義為創作方法的文藝流派。 胡也頻 《到莫斯科去》:“然而這些名為印象派,象征派,寫實派……這些各有來源的西洋畫,也不能使 素裳 感到比較的滿意。” 郭沫若 《當前詩歌中的主要問題》:“‘五四’以來的新詩有各種各樣的新詩,什麼新月派,象征派,這個派那個派的,我也弄不大清楚。”參見“ 象徵主義 ”。
象征派(Symbolism)是19世紀末起源于法國的文學藝術流派,其核心特征是通過具體意象表達抽象概念或深層情感。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釋義可分為三層面:
詞彙本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象征”定義為“用具體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而“象征派”特指“以暗示、隱喻為主要表現手法的藝術流派”。該流派主張超越現實表象,通過自然景物、神話符號等載體傳遞哲學思考與主觀體驗。
藝術表現特征
據《辭海》藝術分冊解析,象征派作品常采用“通感修辭”(如将色彩與音樂關聯)和“多義意象”(如用“黑夜”隱喻未知命運),打破傳統叙事邏輯,強調讀者主觀聯想。例如詩人馬拉美主張“描繪事物在心靈激發的狀态而非事物本身”。
文學史定位
《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卷》指出,象征派作為對自然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反撥,深刻影響了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其“意象疊加”“語言陌生化”等手法在中國新月派、朦胧詩創作中均有體現。
象征派是以象征主義為創作方法的文藝流派,主要活躍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法國,并對中國20世紀20-30年代的新詩創作産生重要影響。
起源
象征派源于19世紀法國象征主義運動,先驅者為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其1857年詩集《惡之花》通過意象隱喻表達對現代社會的批判,奠定了象征派的美學基礎。1886年,詩人讓·莫雷亞斯(Jean Moréas)在《象征主義宣言》中首次明确該流派的名稱。
創作特點
主張通過隱喻、暗示等手法揭示抽象情感與哲理,追求“以有形表現無形”。例如用“腐屍”象征社會堕落(波特萊爾),或通過自然意象映射内心世界(蘭波、馬拉梅)。這一特點與同期注重直觀描寫的印象派形成鮮明對比。
代表人物
法國象征派核心成員包括蘭波(Arthur Rimbaud)、魏爾倫(Paul Verlaine)、馬拉梅(Stéphane Mallarmé)等。他們強調詩歌的音樂性與多義性,主張打破傳統格律。
20世紀20-30年代,李金發、戴望舒等詩人将象征派引入中國新詩創作。郭沫若曾評價:“象征派通過隱喻探索思想深度”,胡也頻也提及該流派對中國現代文學多樣化的貢獻。
如需進一步了解象征派具體作品或與其他流派的比較,可參考漢典、百度百科等來源的完整釋義。
傲誕白襕襃豔贲赉變商邊庭熛燼表語稱紀弛弓抽斂辍硋刺谒大不恭搭連布丹臼墊付斷阙觀優嘓啅衡撃和傩懷鉛嬌鬟交谒靜泰忌族蚗龍肯道寬焦誇逐朗鬯蘭亭帖老臉流濫麪坊納罕難卒合能言巧辯昵依烹炰魄兔洽化輕徐窮本極源窮漂球磨機取拙騷牛商咄生性甩臉子曙晖庶萌騰説貼靠頑狹短局毋望伍子胥響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