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俛首的意思、俛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俛首的解釋

[bow one's head in submission] 低頭,表示服從

百越之君,俛首系頸,委命下吏。——漢· 賈誼《過秦論》

詳細解釋

低頭。常用于表示恭順、伏罪、羞怍、沉思等情狀。《戰國策·趙策四》:“ 馮忌 接手俛首,欲言而不敢。” 漢 賈誼 《過秦論》:“南取 百越 之地,以為 桂林 、 象郡 , 百越 之君俛首係頸,委命下吏。”《北史·周廣川公測傳》:“帝慚,俛首不語。” 唐 牛僧孺 《齊推女》:“老人俛首良久,曰:‘足下誠懇如是,吾亦何所隱焉。’” 明 何景明 《明故夔州府知府鐵溪先生高公墓志銘》:“使以詩上公和答,章立就,使臣俛首嘆服曰:此 中國 詩人也。” 嚴複 夏曾佑 《國聞報館附印說部緣起》:“指天畫地,演説古今,喜則涎流吻外,怒則植發如竿,悲與怨則俛首頓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俛首(fǔ shǒu)是古漢語詞彙,現多寫作“俯首”,指低頭、垂下頭部,引申為屈服、順從或恭敬的态度。以下從釋義、用法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

    “俛”通“俯”,《說文解字》釋為“低頭也”;“首”即頭部。二字組合字面意為“低下頭”,表肢體動作。

    例: “俛首系頸,委命下吏。”(賈誼《過秦論》)指戰敗者低頭受縛。

  2. 引申義

    • 屈服順從:如“俛首帖耳”形容卑躬屈膝。
    • 恭敬謙卑:表尊敬,如“俛首而拜”。
    • 專注勞作:如“俛首耕耘”表埋頭苦幹。

二、用法特征


三、文化意涵

  1. 禮制象征

    古代禮儀中低頭為敬,《禮記·曲禮》載“俯首而揖”,體現尊卑秩序。

  2. 文學意象

    詩詞中“俛首”常寄托無奈或堅忍,如陸遊“俛首窮檐何所歎”表志士屈身之郁。

  3. 哲學隱喻

    道家思想中“俛首”暗合“柔弱勝剛強”,如《道德經》 “柔之勝剛”。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釋“俛”為“俯”異體,注音fǔ,例證引《漢書·陳勝傳》。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詳列“俛首”屈服義,引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用例。
  3.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析“俛”字形源流,證其與“俯”通假關系。
  4.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俛”多見于先秦兩漢文獻,後漸被“俯”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

“俛首”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現代漢語中的“俯首”相同。“俛”是“俯”的通假字,意為低頭、屈身,“首”即頭部。因此,“俛首”整體表示低頭、屈服的姿态,常用于形容順從或屈服于他人或境遇。

具體解釋:

  1. 字義分解:

    • 俛(fǔ):通“俯”,指低頭、彎下身體,帶有謙卑或屈從的意味。
    • 首:頭部,此處代指整個身體姿态。
  2. 常見用法:

    • 俛首帖耳:形容完全順從,如“面對權威,他隻能俛首帖耳”()。
    • 俛首稱臣:表示屈服于他人或勢力,例如古代戰敗國向勝利者“俛首稱臣”。

現代語境提示:

現代漢語中更常用“俯首”替代“俛首”,例如“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詩句)。若在古籍或文言文中遇到“俛首”,可直接理解為“低頭”或“屈服”之意。

别人正在浏覽...

白獸樽秉正波幅不胥時不亞蒼赤稱責從聲挫過大成殿登等登儀豆腐漿多馬恩澤貳情告廟個中妙趣貴星顧山錢紅爐将于矯語接觸器接吻接種進仕謹順墐竈倦色開承岚瘴老相與李公麟馬卒梅領孟說幕府淖濘蹑蹻牛宮叛渙蒲鞭鋪說青珪欽玺書穹壤屈座認熟舍采神采奕然談稱聽話通賓痛心切骨團搦香粳纖離笑面消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