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都有。《晉書·杜預傳》:“ 預 在内七年,損益萬機,不可勝數,朝野稱美,號曰‘ 杜武庫 ’,言其無所不有也。” 宋 蘇轼 《放榜後論貢舉合行事件劄子》:“竊謂累奏舉名,已是濫恩……其間權勢請託,無所不有。”《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二回:“若官幕兩途,牛鬼蛇神,無所不有。”
“無所不有”是一個漢語成語,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事物涵蓋範圍極廣,什麼都有,常見兩種語境:
出處溯源
最早見于唐代李朝威《柳毅傳》:“奇草珍木,無所不有”,後《晉書·杜預傳》也用于褒義場景,明代毛晉在《酉陽雜俎後識》中擴展為“天上天下,方内方外”的宇宙級涵蓋。
用法特點
近義辨析
例句參考
社會場景:“這一帶龍蛇雜處,三教九流無所不有”
自然描寫:“奇草珍木無所不有”
文化典籍:“天上天下,方内方外無所不有”
注:實際使用中需注意語境對詞義的影響,避免歧義。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柳毅傳》和《晉書》。
《無所不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什麼都有,指的是擁有一切想要的東西或具備一切所需的條件。
《無所不有》的部首是一,共有9畫。
《無所不有》這個詞源于《論語·述而》:“無所不有自既佚者。”《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和語錄的集合,而這句話中的“無所不有”是指一位能夠掌握、擁有、控制一切的統治者。
繁體字為「無所不有」。
在古時候,字形有所差異,如在《康熙字典》中的寫法是「無所不有」,而在《說文解字》中的古字形為「無所不有」。
1. 這個商人極富有,擁有無數的財富,可以說他是無所不有的。
2. 那位科學家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無論遇到什麼問題,他都能夠處理得當,真可謂是無所不有。
無盡、無私、無量、無敵、無止、無辜、無憂、無私、無畏、無限等。
應有盡有、無所不能、一應俱全、應有備無都可以作為《無所不有》的近義詞。
一無所有、一事無成、一無是處等可以作為《無所不有》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