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玩具。形似扯鈴。《水浒傳》第九十回:“出的城來,隻見街市上一個漢子,手裡拿着一件東西,兩條巧棒,中穿小索,以手牽動,那物便響。 宋江 見了,卻不識的……問道:‘此是何物?’那漢子答道:‘此是胡敲也。用手牽動,自然有聲。’”
“胡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歸納如下:
基本定義
胡敲指一種傳統玩具,形似“扯鈴”或“抖空竹”,通常由竹子和木頭制成。通過手部牽動繩索,可使玩具旋轉并發出聲響。
結構與玩法
其結構為“兩條巧棒,中穿小索”(《水浒傳》描述),即兩根短棒中間連接繩索,通過雙手牽拉使中間的竹木部件旋轉發聲,與現代抖空竹原理相似。
曆史文獻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水浒傳》第九十回:宋江見一漢子手持玩具,詢問後得知“此是胡敲也,用手牽動,自然有聲”。這一場景說明胡敲在宋代民間已流行。
現代對應名稱
胡敲是“抖空竹”的古稱,如今多稱“空竹”或“扯鈴”,屬于中國傳統雜技和民間遊戲道具。
需注意,各來源對胡敲的描述略有差異,但核心均指向空竹類玩具。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水浒傳》原文或民俗研究資料。
《胡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沒有目的地敲擊,隨意敲打。
《胡敲》的部首是⾊字旁,總筆畫數為10刀。
《胡敲》一詞最早出現于《雍正字典》,是古代中國的一種習慣用語。胡人是指西北邊疆的少數民族,因為其文化與漢族文化有所不同,所以敲胡(胡敲)就成了隨便敲打之意。
《胡敲》的繁體字為「胡敲」。
古時候,《胡敲》的寫法有所不同,不過基本上還是保留了現代寫法的部分,比如胡的複古寫法可以是「胐」,敲的古字形則是「》」。
他心情煩躁,胡敲了一下桌子。
胡敲不休、胡攪蠻纏、無的放矢
任意敲擊、隨意敲打、胡亂敲打
有目的地敲擊、有序敲打、有規律敲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