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先儒的意思、先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先儒的解釋

先世儒者;已去世的儒者。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先儒所傳,皆不其然。”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書證》:“先儒解釋皆雲:水草,圓葉細莖,隨水淺深。” 元 黃溍 《日損齋筆記·辨經》:“先儒所見,適與前人暗合,而非有所祖述。”《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匡超人 道:‘……此五省讀書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書案上,香火蠟燭,供着“先儒 匡子 之神位”。’ 牛布衣 笑道:‘先生,你此言誤矣!所謂“先儒”者,乃已經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稱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先儒"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度的學術稱謂,通常指代古代儒家學派中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者或經學研究者。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釋義,該詞由"先"(時間在前)與"儒"(儒家學者)複合構成,特指以下兩類群體:

一、前代經學傳注者。漢代經學興盛時期,學者将先秦至兩漢期間系統注釋儒家經典的學者統稱為先儒,如鄭玄注《周禮》、孔安國傳《尚書》等文獻中均沿用此稱。這類學者通過訓诂考據,構建了儒家經典的解釋體系。

二、已故儒學大家。《後漢書·儒林傳》記載東漢時期"先儒舊音,猶隔郡國",此處特指在儒學發展曆程中作出開創性貢獻的已故學者群體,包括但不限于孔門七十二賢及其後學傳承者。

在學術史上,"先儒"概念具有動态發展特征。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将漢唐經學家納入先儒範疇,而明清科舉制度中則專指被官方認定的經學注釋權威,如《四書大全》收錄的曆代注釋家群體。這種稱謂的演變,體現了儒學诠釋傳統的曆史延續性。

(注:本文釋義參考自《漢語大詞典》第7冊第843頁、《中國經學思想史》第2卷第三章、《儒家文獻考據學》導論部分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先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先儒”指已故的前代儒者,尤其指在儒學傳承或經典闡釋中有重要貢獻的人物。在封建社會中,該詞特指因闡發儒學思想而被官方認可從祀孔廟的儒者,他們以傳經授業為主要貢獻。

二、詞源與用法

  1. 曆史文獻例證

    • 晉代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提到“先儒所傳,皆不其然”,指前代儒者的學說。
    • 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引用“先儒解釋”,強調對經典的權威注解。
  2. 使用限制
    該詞僅用于稱呼已故儒者,不可用于在世之人(如《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稱“先儒”鬧出笑話)。

三、延伸含義

四、相關辨析

與“大儒”“鴻儒”等詞不同,“先儒”強調時間上的先代性和學術正統性,需通過官方或學界認可,而非單純指學問高深者。


“先儒”是對已故儒學代表人物的尊稱,既包含曆史傳承意義,也體現官方對儒學正統的界定。理解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廣義泛指與狹義特指。

别人正在浏覽...

白練裙邦法八族兵埶不遭時參考書辰夜齒牙春色出韻翠勺當得東垂煩悖番官販傭廢私立公紛淆佛逝國服餌負途岡阪宮車遠馭過頭拄杖寒族橫草之功滑膛佳城駕犂奸咎儉色迦沙解祠解究急忙忙金法錦心綉口救過不贍砍伐科征狂泉欐欐密友目不知書蟠桃飯平注趣風桑黃實才收聚雙柱說衛庶姓斯彌頌聲訴聞眮眮同硯席兀立香閣細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