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立的意思、兀立的詳細解釋
兀立的解釋
[stand upright] 筆直挺立
詳細解釋
(1).矗立;直立。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遊雁宕山日記》:“袈衣秃頂,宛然兀立,高可百尺。” 徐遲 《三峽記》:“峽谷中的航标燈大都兀立在崖岸邊置于三角架上。”
(2).直楞楞地站着。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六:“ 立身 本農家子,有膂力,且善走。年二十許時,往往兀立田間,若有所思。”
詞語分解
- 兀的解釋 兀 ù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兀鹫。“蜀山兀,阿房出。” 高高地突起:兀然(.高高突起的樣子;.突然;.昏沉無知的樣子)。突兀。 中國元曲中用作發語詞:兀那。兀的(?)(.這,這個;.怎麼,怎的
- 立的解釋 立 ì 站,引申為豎起來:立正。立櫃。立足(a.站得往腳;b.處于某種立場)。立場。屹立。頂天立地。 做出,定出:建立。設立。樹立。立意。************。 存在,生存:自立。獨立。勢不兩立。 馬上,即刻:立
網絡擴展解釋
“兀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ù lì,其核心含義為筆直挺立,通常用于形容物體或人獨自矗立的姿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基本釋義
- 字面解釋:由“兀”(高而上平,形容陡峭或突出)和“立”(直立)組成,強調物體高聳、孤峭的直立狀态。
- 引申義:可形容人直楞楞地站立,帶有靜止、孤寂或堅定的意味。
2. 詞源與用法
- 古籍出處:最早見于明代徐弘祖《徐霞客遊記·遊雁宕山日記》:“袈衣秃頂,宛然兀立,高可百尺。”,描述山峰如僧人般直立。
- 現代用法:多用于文學描寫,如自然景觀(山峰、樹木)或人物姿态,強調挺拔、孤傲的意象。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矗立、聳立、屹立、直立。
- 反義詞:倒伏、坍塌、彎曲。
4. 例句參考
- 自然景觀:“烏龍山四面環水,孤峰兀立,山壁陡峭,江流澎湃。”。
- 人物描寫:“他兀立風中,任憑雪花飄落,始終未動分毫。”。
5. 使用注意
- 語境適配: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創作,口語中較少使用。
- 情感色彩:可隱含孤寂、堅定或險峻的意境,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參考《徐霞客遊記》或現代文學作品中的相關描寫。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兀立:一個包含兀和立兩個字的詞語
兀立的意思是指高大挺拔,形容物體或人的姿态或形象挺拔峻峭。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兀:部首兒字邊旁,筆畫數為4。
立:部首立旁,筆畫數為5。
來源:
兀立作為一個詞語的來源,可能較難考證。根據現有研究,兀代表高大,傲然挺立的意思,立則是指豎立,直立的意思。
繁體:
兀立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儔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兀立在古漢字中沒有特定的寫法,一般仍然寫作兀立。
例句:
1. 大山兀立在雲端,宛如一座巍峨的巨人。
2. 他的個子高大兀立,讓人一眼就能夠認出他。
組詞:
組詞有:兀坐、兀自、兀自隨意等。
近義詞:
近義詞有:峻拔、高聳、突出等。
反義詞:
反義詞有:低矮、矮小、平坦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